朱自清的《背影》曾經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父子情,里面對父親背影的文字描寫幻化成電影片段一直儲存在腦海,時隔多年,傅旭明畫中的背影竟再次重啟了筆者對背影的記憶。在他畫中,有各路形形色色的背影:方丈的背影、鄉下姑娘的背影、捕魚者的背影……將不同的背影定義為獨家記憶一點都不為過,這些背影又能勾引出我們內心的一絲絲情感,五味雜陳需要各自品味。
有人說,大家都是帶著一箱子面具行走。人的表情確實復雜多變,如果想隱瞞,任你心理學研究得再好,也不能通過表情完美解析一個人的內心。可是背影不然,他是最誠實的情感表達者。我們從背影里能看到孤獨悲寂,讀懂辛酸操勞,進行情感解讀。
在非藝術專業的筆者眼中,看畫可能會更加關注藝術家通過畫面所進行的情感輸出,借助畫面所表述的觀點意念。將人的面目表情描繪得出神入化的人不在少數,他們選擇用表情說話。但是傅旭明能大膽到讓背影在畫面里唱主角,有點獨辟蹊徑的味道,整個畫面將人帶入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印象很深的一張畫,叫做《電魚的人》,是傅旭明2013年的作品。整個畫面非常簡單,灰色基調,但是給人帶來的情感卻是異常飽滿豐盈的。河里立著一個穿藍色上衣黑色褲子的男子,雙手握著電魚竿,兩根細長的紅色電線。畫面是靜止的,水波輕微蕩漾呈現出電魚竿和人的倒影。在南方長大的孩子對水有著特殊的情感,這張畫點燃了我的思緒。腦海中有太多的畫面是關于夕陽西下的捕魚人,那種暮歸的收獲夾雜著太多的情感,牽扯著太多的期望。有收獲的喜悅,有盼歸人的執念。這張畫看不到電魚的人的表情,也恰恰是這一點給予了這個人物太多的可能性,頗有點包羅萬象的感覺。因為沒有表情,才讓人物解脫出來,反倒賦予了他更多的表情。這個立在水里的捕魚背影,他擁有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他正在走的是怎樣的一段人生旅途,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品味揣摩的,筆者認為這才是畫者最神通的地方。
傅旭明筆下的背影是他對現實生活狀態的一種表述,也是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在他的畫面里看不出激烈的情感宣泄碰撞,卻充斥著一種少見的冷靜以及安然淡定,看罷了總能引發無限思考。筆者看來,這是一種思維理念的梳理與重組,而不局限于情感。
在傅旭明的畫中去尋找背影,會發現更多。陽春三月,柳樹下坐著穿小紅花上衣的姑娘;寺廟紅墻古樹旁,低著頭走路在陽光下有身影的禪師;黑色門前,披著袈裟正要邁入的方丈;園林內古井旁,戴著紅領巾的小男孩跪在地上的側影;荷塘假山邊上,扎著馬尾的女孩望著湖水,穿藍外套的男孩手環繞胸前低頭沉思,一正一背;林間小道上,頗有閑談架勢,云居漫步的僧侶……太多的背影,太多的故事,如果你愿意,即可花上半天的時間,手握一杯好茶,慢慢看靜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