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駒泣風圖
驍雄競風姿

五福駿馬來
子木
公元2014年,歲逢甲午。性喜畫馬的陳有杰先生囑我為他寫一篇“馬說”。
人類從懵懂走向文明,幾千年來,一路有馬相伴,可以說:馬用四蹄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因此,馬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國《易經》一書中就認為“乾為馬”,代表著剛健、忠誠、熱烈、高昂、勇敢、昌盛、不屈的精神。并引申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一民族品質要求。馬也由此成為我國歷代畫家鐘情描摹的對象。
從現存的資料看,最晚到南北朝,已有專工鞍馬的畫家聞達于世,南齊的畫馬名家毛惠遠為此寫過專著《裝馬譜》,而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一書中記載;北齊畫家楊子華“嘗畫馬于壁,夜聽啼嚙長鳴,如索水草”。說明當時畫馬技藝已臻成熟。唐朝是我國封建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這一時期的畫馬名家有曹霸、陳閎、韓干、韋偃等人,“詩圣”杜甫就曾寫過名篇《丹青引贈曹霸將軍》,稱贊曹霸筆下駿馬的雄姿。其時世人都以擁有其畫為高雅,以致“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又在《房兵曹胡馬詩》中說:“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記載了當時人們對馬的審美取向。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龔開,清代的郎世寧、張穆、錢灃等人,都代表了同時代畫馬的最高水平。
清以前畫馬的大家,多以工筆為主,到近代,始有寫意駿馬。徐悲鴻結合東西繪畫所長,將寫意駿馬推向新的高度,成一代大家。其后的黃胄、當代的劉大為,雖不專攻鞍馬,但是對寫意駿馬,都有獨到的造詣。
陳有杰先生退休前曾在重慶解放軍影劇院從事美術工作,自幼喜愛書畫,又師從四川美院魏傳義、古月、岑學恭、馮建吳等先生。他筆下的駿馬,以墨色塑造體積,以線條勾勒筋骨,驍騰飄逸,氣吞萬里,簡潔而不簡陋。得當代幾位畫馬名家之長。其馬骨肉勻稱,以形寫神,力求畫出馬的精神,以達到以馬抒懷、以馬寄情的目的。使畫馬這門藝術表現出真正的中國氣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