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藝術與地產的“聯姻”繼續升級,成為熱點話題。有專家認為,資本“大鱷”的進場或讓藝術品市場行情進一步兩極分化,甚至決定今后的走向。
藝術與地產尚處“初戀”
“藝術地產無論是單元化還是多元化,都是隨著房地產商業化產生的。兩者結合最直接的目的是提升房地產的附加值,有助于地產的銷售,又可以把成本計算到建筑成本中。”某拍賣公司總經理認為,藝術地產理論上對于市場是好事,但是藝術注定是處于從屬地位,服務于地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京保利當年購買了獸首后,每逢新開盤就展出獸首,為樓盤和企業加了不少分,品牌的美譽度也直線上升,成為一線品牌。
目前藝術與地產結合比較常見的手法是開發商在房地產中擺放藝術品或設立藝術館,有的是跟藝術家合作,為藝術家提供創作室,以提高樓盤的檔次,也有的把藝術元素融入樓盤的設計、建筑中。“例如把紅磚碧瓦、原木設計融入樓盤的建設中,往往房子沒建成,房子就‘沽清’了。”這種做法令他認為“藝術地產”流于形式,而缺乏藝術內涵。
在收藏家、藝術市場評論家梁曉新看來,目前藝術地產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房地產項目尤其是高端樓盤的營銷,與拍賣結合,共享高端客戶群;一種以藝術品、收藏等概念來針對高端消費人群,進行房產開發項目的設計與規劃;另外一種是以修建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機構的名義,進行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立項,爭取土地政策。“從市場營銷方面來看,這是一個新的趨勢,新的手段,不過目前由于地產與藝術品兩方面的陣地都相互對對方缺乏專業、真實的了解,所以目前的合作,僅處于‘初戀階段’。”梁曉新認為,藝術應該借助的是房產開發強大精準的營銷方式,而房產項目著眼的應該是藝術對現實生活內在品質的提升,而并非簡單利用各自的新聞媒體優勢嘩眾取寵、吸引眼球。
“聯姻”之下市場走向被影響
盡管從市場角度講,藝術和地產結合帶來的是新的機會,但是行內人士也有所擔憂,市場還是要防“藝術地產泡沫”的產生,“開發商是逐利的,他們除把藝術品、藝術項目的成本計算入樓盤的建筑成本外,還獲得了一批無形資產。當他們把這些成本收回后,可能就會變現、在市場上運作。他們的財力雄厚,在推動藝術家、藝術品的時候,可能會抬高價格。”還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后個人藏家要想在拍賣會上憑一己之力拿下頂尖的拍品,恐怕是越來越難了。
梁曉新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短期內,實力雄厚的企業、投資機構的大筆資金進入拍賣市場,必然推高拍賣市場上高端精品、珍品的價格,這顯然對2011年以來疲軟的拍賣市場是個鼓勵,但另一方面,市場價格走向極端分化,也是非常明顯的趨勢,傳統的個人收藏家將越來越被邊緣化,而珍稀的藝術珍品流向這些大企業、大機構,他們的實力、市場戰略部署、藝術品位的高低也勢必影響未來市場的走向。”另一方面,他對于藝術品的公共價值也提出質疑:“2013年頻頻高調誕生的億元級拍賣品,幾乎都指向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設計和建造,這是目前被談論最多的房產與藝術結合的形式。但是這一輪興建美術館的熱潮,其真實目的是什么,這些數量眾多的美術館將來如何生存,是否能讓將來存放館中的藝術品真正為社會服務,創造價值,則幾乎無人提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