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過年前,最有名的畫很快就賣完了,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送人的!”“商人拿畫賺錢,當官的拿畫升官。”
近日在廣州辦“大好河山”畫展的書畫鑒定家陳巖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今年72歲的陳老直言不諱,痛陳社會積弊,談及書畫界、鑒定界、收藏界等存在問題,談及高雅藝術如何成了腐敗的工具,老人家言辭犀利。
談社會亂象
年前買名畫,八九都送人
羊城晚報:如今的書畫市場,和您跟啟功老師學鑒定的時候比,有什么不一樣,是不是越來越復雜?
陳巖:復雜是一個方面,畸形是主要問題。書畫市場應該和其他市場一樣,按照本來的規律發展。但改革開放后這30多年,社會大環境導致書畫成了腐敗的工具,這個問題很嚴重!
這事到年底就看出來了,送禮送張價值幾百萬元的畫,這不是行賄嗎?有的書畫店一年幾個億的銷售,為什么?往年過年前最有名的畫很快就賣完了。買去干嘛?雖然不能說全是送人的,但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送人的!
商人拿畫賺錢,當官的拿畫升官。這種現象起源于以前我國法律沒規定送書畫是行賄受賄,后來情況變了才改變,但已導致書畫市場畸形。真正研習書畫的人少了,鉆門路的多了,書畫界領導的作品在市場上大熱,普通畫家的畫難賣。
去買畫送人的人首先問:“這畫家有名嗎?”這反映出一個問題:接受畫的人不懂畫,買畫的人也不懂畫,而真正懂畫的人沒錢買。要拿畫去送禮,就得讓人家知道畫有價值,這樣才能成事。所以只要畫家有名就好,畫好畫壞沒關系!
買畫送人的另一個途徑是走拍賣行,這也帶旺了拍賣行業。買一張畫送領導,并告訴他,這是花多少錢拍到的,效果會很好。但他并不知道,這畫也可能是假的。
羊城晚報:過去一些大畫家、包括國外的畫家都是在世時不出名,去世后才出名,現在中國書畫界好像大不同。
陳巖:剛剛我說的這個現象是特殊的、畸形的,是炒作出來的。書畫有地方派別,像廣東是嶺南派,還有海派、浙派。有個現象是,嶺南派也好、浙派也好、海派也好,他們的畫在當地很貴,到外地卻少人問。只有少數大家,比如黃胄的畫到哪都值錢,我們叫它“全國糧票”。雖然有地域性,但地方名人的畫依然好賣,因為送當地領導還是很好的!
前兩年我到杭州、深圳調查書畫市場,通通存在這個問題。
談畫壇
畫協當領導,畫價馬上升
羊城晚報:大環境給畫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陳巖:這種社會現狀導致的結果是,用心畫畫的人少了,很多人想的都是爭名奪利。他們有的人想著收買媒體,拐著彎地想出名。有些書畫家、書畫協會領導,寫字畫畫都不怎么樣,而通過走門路上去了!
羊城晚報:他上去之后可得到什么實惠?
陳巖:得到大實惠呀,價格馬上上去了,一尺畫變8萬、10萬。雖然不能說全部人都這樣,但我看大部分人是這樣!????
羊城晚報:他得到位置后行情看漲,但總會要退下來的呀?
陳巖:真正好的作品才經得住時間考驗,靠炒作上去的是不會長久的,這也符合市場規律。
現在也有畫得好、寫得好的。但他們沒有機會、也沒門路。他們一幅畫能賣多少錢?在北京潘家園,幾十塊錢就能畫好幾件。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大滑坡、不堪入目,看不到希望!
羊城晚報:現在社會整體很浮躁,有些畫家也浮躁了,功夫不是下在畫畫上,總是想著炒作出名。
陳巖:不只是浮躁問題,他根本就不會。如果會,只是因為畫得太急,這叫浮躁。雖然畫得不太認真,但從畫上還是能看出功底的。他們根本就沒有功底,就算不浮躁,你憋他三天也畫不出來!
有些人吹起來卻神乎其神,說自己是畫家,但很多人連畫畫的基本要求都不知道。這些人沒水平又想賣上好價錢,就得渾水摸魚,搞鉆營投機取巧博上位,或者炒作出名。過去老先生們的畫都是干干凈凈的。國畫講究玩筆墨,而不是說多么形象。你看張善孖,不要說畫虎了,就看那幾筆山的墨跡,玩得多漂亮!以前的畫都是玩筆墨,現在很多畫簡直是糊弄,一片黑,一通亂抹!?? 編輯: 健龍
1
談文物鑒定
大師滿天飛,就沒有標準
羊城晚報:文物鑒定靠經驗,有時候給人很主觀的感覺,社會上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您是怎么看的?
陳巖:我是搞鑒定的,現在也不想搞了,為什么呢?太亂了!這字畫有多少年,這瓷器多少年,有些人給多少錢就可以說是多少年!這不是欺騙老百姓嘛。個別人的做法導致真正搞鑒定、說真話的人說話也沒人信了。尤其是目前這個社會到處都是大師,也就沒有標準了!
我決定離開鑒定行也有些被逼無奈。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沒人看畫,后來找我看畫的人越來越多,我又不收錢,還得擔責任。還有些造假的人威脅我,不希望我看出真假來,因為我擋住他們財路了!??
羊城晚報:文物界是最需要權威的,沒有權威就沒有標準了。
陳巖:是的。啟功先生在世的時候,我跟一些老先生有分歧,就找啟先生看,啟先生說是真的,就解決問題了。但現在我找誰去?我擔不起責任了。不過現在大批年輕企業家自己把眼光練出來了,真假能自己看,也用不著我們了。
羊城晚報:您這么高齡開始辦書畫展,就是因為您對書畫鑒定界不滿嗎?
陳巖:很不滿意!這完全是畸形,不是正常化的。沒有規范了,那國家成什么了?這樣的書畫出國后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談拍賣市場
有些拍賣行,真貨他不要
羊城晚報:現在拍賣市場您怎么看?普遍都不“保真”,這個應不應該?
陳巖:拍賣行就是個平臺,不負責真假。他們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把市場越弄越混亂。為什么現在那么多拍賣行應運而生呢?就是錢容易賺。但其實一個好的拍賣行,雖然不保證真假,但還是要負責的,要有方向性的指導。
羊城晚報:現在有些拍賣行,很一般的東西他們卻說很好,標價很高,但最后都拍不出去,手續費是照收的。
陳巖:其實很多拍賣行用這種手段,有時一場拍賣沒一件真的!反正你要上拍就要收拍賣費、圖錄費、保管費。不用拍賣,錢已賺到了。還有的拍賣行就是收假的,你送真的他還不要!我自己就去試過。這不是全亂了嘛!
羊城晚報:為什么不收真貨呢?
陳巖:他就說不真嘛!有些拍賣行還和造假的聯合起來,因為這樣的東西幾乎沒成本。每拍賣一件,他們就五五分成。所以我參加世界高峰論壇時就公開跟他們講,你們有些拍賣行內外勾結,欺騙老百姓!
【人物簡介】
陳巖,中國頂級古玩字畫鑒定專家,也是建國后第一批進入文物商店(古玩行)的學徒,師從鑒定家徐震伯、謝子陶,還曾授業于啟功、徐邦達等鑒定權威。從1962年學習古玩字畫的鑒定和收購至今,50多年都與中國古玩業、書畫界緊密聯系在一起。他任寶古齋經理多年,是書畫圈里的“財神爺”,與黃永玉、李可染、啟功、黃胄、程十發等眾多現當代書畫名家結下了深厚友誼。1988協助黃胄組建炎黃藝術館,目前仍是炎黃藝術館監事。1988年12月被聘為北京市鑒定委員會書畫組委員。2005年被聘為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文物鑒定研究員。曾出版回憶錄《往事丹青》,講述從業50年的風雨歷程,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書畫文物行業的風雨歷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