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鳥鏡屏,清代中期以后作品

《任仁發秋水鳧鶩圖》繡片

吳冠中設計《韶山全景》工作照
“五彩備,謂之繡”,中國刺繡歷史源遠流長,《周禮》就已把刺繡列在繪畫范疇之內。受歷代文人繪畫風格影響,織繡的書畫化成為主流,而湘繡,更是在四大名繡中“雅化”特色最明顯的繡種之一。當代織繡是如何與文人氣質繪畫融合的?高端刺繡藏品應該符合什么條件?當下四大名繡的市場表現如何?這天,在番禺吉盛偉邦的雅景繡苑內,在繡品行業浸潤長達十年的負責人侯雅紅,與記者分享了這其中的訊息與奧妙。
文人士大夫傳統推動湘繡雅化
眾所周知,湖南湘繡與蘇繡、蜀繡和粵繡一道,并列中國四大名繡。而促使它們名揚于世的根本原因,在于精湛的繡藝,這是由其深厚的閨閣繡——繡畫傳統所孕育的。
閨閣繡——繡畫傳統,是文人士大夫文化在刺繡上的反映,構成了中國刺繡的發展主流。其誕生于唐宋,尤其是宋繡,受宋畫影響很大,模仿書畫的織繡,到兩宋時已變成獨立的藝術欣賞門類,當時的刺繡藝人們以模仿書畫名作為能事,徽宗的繪畫、蘇軾的書法等,都在絹軸上再現。明代顧繡是繡畫的突出代表,而到了清末,沈壽吸收西洋畫光影效果制作的人物刺繡廣為人知。
因此,與閨閣繡畫相對應,受歷代文人繪畫風格影響,湘繡的“雅化”現象在四大名繡中相當明顯。從工筆花鳥、鬅毛猛獸到寫意山水,國畫氣韻始終繚繞在湘地的綢緞之上。自2009面世的《湖湘文庫》的圖片資料中可以看到,一幅出自清末的《春風得意》花鳥掛屏,雙鳥的頭部自胸逐漸變易的色階轉換,已經體現出湘繡獨特針法“摻針”的使用自如,而整幅作品的竹葉、紅梅和題款印章的完備,已是一幅完全書畫化的作品。“這一雅化傾向直接促成現代湘繡的崛起,也是中國刺繡和湖南刺繡的主流傳統之一,它表明文人士大夫傳統一直在或明或暗與民間刺繡合流前行。”
高端藏品底稿必須是手工繪制
雅化傳統使得繪畫在織繡中占據重要地位。任何一種繡品,都必須要有繪畫做稿本,然后才能就此繡制成品。因此,伴隨當代湘繡的發展,一直有書畫名家和當地繪畫人才的積極介入。畫家楊應修創作的繡稿《猛虎》、《雄獅》等,成為七十年代織繡藝術的代表之作。吳冠中也曾創作過配合當代大型織繡的油畫繡稿《韶山全景》。
“現在我們看一幅繡品,往往關注繡娘是誰,是哪個知名繡坊的出品。但在從前,落款的是畫繡稿的人,而不是繡娘。怎樣的繡品能躋身藏品行列?很關鍵的一點,底稿的制作必須精良。底稿的設計者,不管是自行設計圖樣,還是臨摹名家名作,都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底。”雅景繡苑負責人侯雅紅說,在當下市場化大潮中,很多織繡機構已不再具備這種人才,甚至經常用電腦打印圖稿代之。“但是我認為這一步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回歸它的本身,就是說,底稿要手工繪制。繪者對作品的見解和領會體現在其筆下,完工后他會去尋覓有足夠能力駕馭畫面的繡娘,還需要經常和她磨合溝通。刺繡用的是針線,但表達的必須是畫意,繡娘和繪者的合力,才能完美表達繡品。所以,高端的織繡藏品,需要磨合的時間相當長,以年計算也不為過。當代的工藝品,量往往決定著價格,高端的東西絕不存在復制,這也是優質手繪繡稿的競爭力所在。”
市場
繡娘一生或只能創作幾幅高端繡品
相對于其他收藏門類,侯雅紅坦言,當代刺繡品交易依然未到火熱,整體價位不算高,尤其是在相對理性的廣州市場。“從幾千元的普通品到幾十萬元的高端藏品,市面上都能看到。現在的確有部分商家在迎合市場,做些大眾的東西,但我認為,長期來看還是必須走高端路線,回歸刺繡本身的價值,它本來就是一個奢侈品。”
而今年當代繡品的價格變化,在行內看來其實相當明顯。“可作為收藏品的,價格在五年間漲了兩倍,而一些特別優質的高端繡品,這段時間最起碼漲價四倍。”
漲價也與成本有關。繡品的材質無非是綢緞針線,這些價錢雖然也有增長,但比起人工的飆升,是小巫見大巫。“在七八年前,普通的繡娘工錢是三十元一天,出色的八十元到一百元,而現在,普遍的行情都是一百元一天了,出色的繡娘要價已經去到每天五百元。”參照一幅精美繡品以年為單位的制作時間,人工成本的確不容小覷。
而且,繡娘的人數正在日益銳減。“我在這一行十年了,繡娘和精品的量,感覺都在減少。以前說蘇州有繡娘八千,其實現在可能就幾百人。一個繡娘從學繡花,到拿得出作品,這個周期很長,年輕人缺少這個定力。繡花講究的就是眼力手力,年紀略大就已有心無力,你看一個繡娘前三五年積累技巧,后三五年開始出東西,而一幅作品獨立完成需時兩三年,她一生,總共才能創作幾幅精品?”
因為稀缺,所以珍貴。四大名繡的高端繡品中,目前賣得最貴的,不是蘇繡,不是湘繡,竟是粵繡中的廣繡。侯雅紅直言不諱:“廣繡現在是四大繡品中價格最高的。如果讓我花錢買它的名氣,我愿意買,但是如果是工藝,可能覺得不值。其實這還是量的問題,這些工藝上的東西,量決定了價格。廣繡從業者已經很少了,還留有一兩個代表者,代表它還沒有失傳,但是蘇繡目前還是有很多從業人員。所以現在真正一幅好的廣繡,價格會走得相當不錯。”
山水畫看墨跡,人物畫看臉面
那么,在當下的繡品市場,是原創的繡樣受追捧,還是臨摹名畫古畫者更受歡迎呢?“獨立創作的繡稿,價值當然很高。但如今的繪者和繡娘并沒有被市場大力捧紅的條件,缺乏炒作的渠道,因此很多消費者會‘追名畫’,就認這幅畫作的名氣,仿名畫繡品很有市場。還有部分消費者鐘情于某些世界名畫,高仿畫作沒有意義,但織繡會用它獨特的語言把名畫再次闡釋,針線綢緞的載體又增加了新鮮的藝術趣味。總體而言,仿古畫以及喜慶的牡丹,最受市場歡迎”,侯雅紅說。
在繡苑中,記者看到,繡品既有傳統的花鳥松鶴題材,也有仿唐宋的仕女畫,甚至還有當代油畫名作。如何欣賞和如何挑選其中的藏品級佳作呢?繡苑的主人給出了一些建議:
“刺繡本身的語言,是用針去代表畫筆,用線去代表水墨,而且具有繪畫所不具備的立體感,這種立體感由針法體現,欣賞時可留意不同部位上的針法變化。”湘繡藝人在刺繡時,以手指劈絲,能把一根絨線劈分成二開、四開、八開、十六開直至二百開左右,細于毛發,加以創造性的摻針手法,能充分體現物象的陰陽濃淡色彩漸變。
“判斷是否佳作,山水畫看墨跡,人物畫看臉面”,侯雅紅說。水墨的暈染效果是虛化的,而絲線實實在在,如何“用線做成暈染的感覺,難度很大,往往要綜合運用蒙針、摻針等技法,針腳需短,分線需細,細節全用短針,把枯樹枝的濃淡,遠近景的層次一一還原。古畫的仿制,一定要忠實原作,當繡品能把它詮釋到九成,那就非同一般了。這對繡娘水平要求很高,”她展示了一幅取材于黃公望山水畫的繡品,“這件作品從選稿、定稿到整幅作品完成,一個出色的繡娘,用時超過18個月”。而“人物畫看臉面”,則是指人物臉部神態和眼神靈光的生動與否,直接決定了繡品的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