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歷書

民國歷書

1975年歷書
歷書,過去又稱“通書”。在封建帝王時代,由于它是皇帝(殊批)頒布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皇歷”。清乾隆時,因為乾隆皇帝的名為弘歷,為了避諱,歷書又改名為“時憲書”。 歷書是按一定歷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關數據的書,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以前,歷書是裝裱成軸,用毛筆繕寫的,據《舊唐書·文宗本記》載,到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各地就有木板刻印的歷書出售了。
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本歷書是唐代的《乾符四年歷書》。乾符四年為唐僖宗李儼年號,即公元877年。這本歷書于1900年在墩煌石窟被發現,印歷卷首已殘缺,無標題。令人憤恨的是,這件極為珍貴的文物,竟于1907年被英國人斯坦因劫往倫敦,現藏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
古時的歷書內容除以歷法排列年月日和節氣外,多以具體指導農事、參謀生活為主。清代以前歷書的封面多為金黃色,除標明某某年時憲書外,還在其顯著位置標注“欽天監欽遵御制數理精蘊印造時憲法書頒行天下”等字樣,卻絕少畫面,更無廣告,其內容除四季節氣之外,一般都是年神方位之圖、全年諸事宜忌詳目及管理欽天監事務主要人員品級正副紀錄次數名單。民國的歷書封面開始出現廣告畫、宣傳畫和領袖肖像,其扉頁開始有萬國地圖和名人肖像出現,除“至圣孔子像”之外,尚有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此時歷書內容有年歷、文字、廣告、火車站名表、儲蓄復利表等。約在20世紀20年代初始見《春牛圖》,此后自然俗成了一種約定。解放區的歷書一般都與時事政治、前線戰況、邊區建設等密切關聯。扉頁見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董必武、葉劍英、賀龍、劉伯承、陳毅、呂正操、聶榮臻等領袖人物出現。
新中國早期歷書出版發行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各大出版社(一般民間歷書不再出現),因此,在版本、開本逐漸豐富起來的同時,歷書的封面也開始走向全彩藝術化,其內容也多以反映新中國、新氣象和三面紅旗為主。1950年4月13日我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1951年所有出版的多種歷書都全文做了轉載,有的還配有多幅圖解。20世紀60年代初歷書始見藏、維、朝等各種民族文字版本,地區化、民族化特色逐漸濃厚,此時,歷書扉頁的《春牛圖》也漸換為《鐵牛圖》。
歷書流傳至今已與封建帝王時代的歷書有了本質的區別,就其種類而言,就有年歷、月歷、日歷、臺歷、懷歷等多種。歷書的版本種類繁多,規格也不盡相同,但多數歷書的尺寸尚在8開、16開、32開和64開之間,最小的則見1959年128開《全日歷》。在內容上,完全剔除了古歷書時代的精神糟粕,還將與廣大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金融經濟、科技衛生、天文地理、文化藝術、春聯諺語等也溶于其中,深得世人的青睞和喜愛。
歷書收藏,且易且難。“易”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30年的歷書很好集全,且價位也不高,一般只有5~10元左右。而“文革”時期的歷書就較難集全,其價位在15~20元之間。新中國成立初至20世紀60年代的歷書也應在30元以下,民國時期的歷書一般在50~100元上下。晚清的歷書應在300~1000元之間。清中期及早期以前的歷書無論是在拍賣場還是在收藏品市場,都已很難尋覓,如出現也多被善本收藏者購得,所以價格也很難估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