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筆名芑廬主人,江蘇宜興人。擅中國畫,幼承家學。1923年畢業于江蘇省第二師范學校,后在無錫美術??茖W校教山水畫和詩詞課。1957年后歷任江江蘇省畫院畫師、副院長、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江蘇美協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顧問,全國人大代表等,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代表作品有《紅巖》、《延安頌》、《芙蓉湖上》、《山岳頌》等。出版有《錢松巖畫集》、《錢松巖作品選集》、《硯邊點滴》等。

個人年表
1985年 1月11日至17日,“錢松喦近作展”在福建省福州市展出;
1月26日,在鐘山療養院為國際青年年創作《海岳長春》,題詩:“相盟海岳共長久,歡徹萬方結良友;奮發鵬程齊向前,乾坤春滿永攜手”;
2月15日,在家中接待南京市少年兒童書畫會的小朋友,當場繪《小松》相贈;
3月2日至8日,近作展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展出。陸儼少、王伯敏撰文評介。
春,為湖南衡陽書畫院題名。為黑龍江省牡丹江書畫院題名;
4月15日,宜興縣派人宋南京接受錢老贈畫《家鄉一角氣象萬千》、《西烈七陵園》;
4月30日至5月11日,近作在濟南山東省美術館展出。被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
5月初,為無錫唐文治紀念館作《太湖》;
5月20日至23日,去中山陵水榭、靈谷寺、明孝陵、石象路、莫愁湖、玄武湖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攝制組補拍鏡頭;
5月30日,因感冒轉肺炎,發高燒41℃,住進人民醫院。處于昏迷狀態;
9月4日,與世長辭。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為省長顧秀蓮,副主任委員為副省長楊詠沂;
9月11日,在南京西康路省委禮堂舉行追悼紀念會,省、市及宣傳、文化、美術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和來賓及各界代表500余人前往參加。遺像和骨灰盒兩側高懸挽聯:“有沿有革,畫壇一代名師:克勤克儉,為人千秋楷模。”顧秀蓮省長主持追悼會。楊詠沂致悼詞。中國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等81個單位和谷牧、彭沖、榮毅仁等50余人發來唁電與唁函;
1984年 1月21日,夫人秦純理因腦溢血去世,享年81歲;

2月29日,在黨旗下宣誓,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3月10日,因腳腫、少食,住進人民醫院治療,診斷為胃癌;
合主辦的“錢松喦近作展”在省美術館展出,共100幅作品。自序詩寫道:“撩我雙眸萬象嬌,策筇橐筆不辭遙;老夫耄矣掀髯笑,祖國山河抖擻描”;
6月1日至7日,從展品中選60幅在故鄉宜興縣文化館展出;
6月21日,向無錫市代表講述把百余幅作品和無錫舊居私房獻給家鄉人民的計劃。商定將舊居修建為“錢松喦藏畫室”;
6月底出院,住中山陵5號鐘山療養院。為慶祝建國35周年創作《光明萬年》,題詩:“逗得病叟霍然起,光明亭寫曙光前,祥輝無限心一寸,喜迓光明億萬年。”此圖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并獲榮譽獎;
7月,寫信給江蘇省委、無錫市委,表達捐獻作品105件及獻無錫市私宅的心愿。題寫“錢松喦藏畫室”;
不顧病痛、體弱,抓緊修改詩稿、文稿;
11月,任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英籍華裔女畫家方召麟宋華,在療養院拜謁其青年時代的老師;
1983年 1月,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預備黨員?!度嗣袢請蟆?、《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均發新聞報道;
《美術研究》第1期發表錢松喦《近作隨筆》及馬鴻增論文《錢松喦的生平與藝術》;
5月,重返故鄉宜興,登銅峰、蜀山,寫生兩幅。參觀宜興紫砂工藝廠,作《竿頭直上》、《清竹》相贈;
6月,繼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任江蘇省人大常委;
7月至11月,居北京長女處。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開始拍攝介紹錢松喦藝術創作的彩色紀錄片《筆下山河美》;
8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杜出版《錢松喦八旬后指畫集》,收入48幅作品及自撰文《指畫淺談》,胡海超寫序;
12月,返回南京,作《香山會見松》,參加“紀念毛澤東同志90周年誕辰江蘇省書法美術作品展覽”;

1982年 春,撰文《新春漫筆》發表于《解放日報》;
3月,為興化縣鄭板橋紀念館、施耐庵紀念館題字;
4月,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大幅山水《太湖偉觀》完成,歷時7個月;
5月,創作《長城起點老龍頭》參加“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0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并撰寫《創作記》發表于《中國畫研究》第3輯及《江蘇美術動態》;
6月,為中國少年兒童福利基金會作《小松》;
7月,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毛澤東同志詩意畫冊》作《虎踞龍盤》;
9月,創作《山歡水笑,長樂同春》,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發表于《光明日報》。撰寫《生命不息,永跟黨走》發表于《新華日報》;
9月下旬,返回南京。再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秋節,新題“頑石樓”,詩曰:“蕭然惟石伴書樓,石不能言我點頭,英笑堅頑無所用,相盟朝暮結良儔”;
10月,為無錫書畫院書畫展覽題字,并口述請馬鴻增代撰《錦繡湖山,濟濟畫才》一文;
10月6日至10日,去淮安參觀周恩來故居及關天培祠、梁紅玉、吳承恩、韓信等歷史名人遺跡,以及洪澤湖閘群;
1981年 4月,創作《延水長流》剔口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為“江蘇省盲人聾啞人書畫工藝美術展覽”題詩:“我佩盲聾啞,形殘心不殘;精誠鏤金石,默默克千灘”;
6月中旬,出席江蘇美學學會成立大會,并與到會同志游安徽滁縣瑯琊山、醉翁亭。后赴京參加全國文聯四屆二次委員會及全國美協常務理事會;

7月1日,作品《岡陵永固》在江蘇省慶祝建黨60周年美展中展出;
7月,應《浙江日報》之約,轉請馬鴻增代撰《藝精于勤》一文,收入《學人談治學》一書。為賴少其書畫展題名;
秋,為母校無錫師范70周年校慶創作《錫山永峙我家鄉》,題句“白頭猶自憶門墻”;
11月2日,參加中國畫研究院成立大會;
12月,出席全國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為武中奇書法展覽撰寫前言;
1980年 1月10日,為李亞畫展寫前言;
4月12日至18日,出席江蘇省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委員。19日至23日,出席美協江蘇分會代表大會,致開幕詞。被選為名譽主席;
6月,江蘇省政協、省文聯、省文化局聯合召開全省美術書法金石工作者座談會,與劉海粟合作大畫《山泉》,錢題詩:“穿山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8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錢松喦作品選集》,收入101幅畫。賴少其寫序;
8月30日至9月10日,赴京出席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游中南海。會后游承德、山海關、八達嶺、密云水庫、上方山;
《中國美術》第1期集中介紹錢松喦,奚傳績、馬鴻增撰文論他的創作道;
10月,為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趙沛著《田頭偶語一一與錢松喦同志的對話》寫前言;
1979年 3月底至5月底,由江蘇省美協和江蘇省美術館主辦的錢松壘國畫作品展覽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展出作品84幅;
6月,去北京出席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應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之邀,在頤和園藻鑒堂作畫,并去秦皇島、山海關、北戴河寫生;

10月,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及中國美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錢松昆畫輯》,收入13幅作品。上海書畫社出版作品《寧岡礱市》。10月15日,所作《萬里長城風光無限》作為國禮贈送給法國總統德斯坦;
11月,回南京后即去揚州,為創作唐代高僧鑒真大和尚紀念堂采風。作品于元旦展出;
1978年 歲首作《八旬初度》詩一首:“八旬初度憶開端,荒里呱呱墮餒寒。畢歲勞形牛服軛,光天噬我虎而冠。余生猶悸蟲沙劫,聞道欣忘樗櫟殘。更喜桑榆迎舜日,寸衷暖徹萬民歡”;
2月,繼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6月6日,中暑休克,送工人醫院搶救得生;
7月6日,與無錫師范老同學薛暮橋重逢于南京,感慨賦詩;
開始指頭畫的新嘗試;
1977年 5月,任恢復后的江蘇省國畫院院長,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大幅山水《棗園曙光》,又為揚州刺繡廠復制一稿。中央電視臺攝制專題片報道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棗園曙光》;
7月,撰文《為社會主義多畫好畫》發表于《光明日報》。在北京為北京飯店繪《山高澤長》,為首都機場創作《嘉興南湖》;
同年,為南京五臺山體育館作《長城》;
1976年 春節后,應無錫外貿局之邀請,赴浙江嘉興、桐廬、富春江、新安江等地;
歸南京后,住湯山療養院治?。?br /> 10月,粉碎“四人幫”6天后,去北京長女處。與長女沿京漢鐵路南下,訪問西柏坡、邯鄲、陽泉、大寨;
為我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館作《長城》大畫,為中國民航繪《高路入云端》、《古塞新天萬里春》;
上海書畫社出版作品《茅坪》;
1975年 1月,赴北京參加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香港《新晚報》、《大公報》等登載錢松喦出席四屆人大的消息、特稿及作品《南京長江大橋》等;
4月,訪揚州,參觀南水北調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瘦西湖;
11月,攜妻、子女返故鄉宜興,重游荊南山區、張渚、張公洞、善卷洞、蛟橋;
1974年 春節前后,在無錫為廣州交易會工藝廳創作巨幅青綠山水《錦繡河山春常在》;
《泰山頂上一青松》在“批林批孔批黑畫”運動中,被指為“翻案復辟”,巡回展覽至沈陽時被取消展出資格。2月,“黑畫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供批判用;
將畫室起名“頑石樓”;
為南京飯店繪《長城》、《延安》;
1973年 創作《泰山頂上一青松》、《春滿石城》參加10月份舉辦的江蘇省中國畫展覽,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時被印刷出版的還有作品《廬山》、《密云水庫》;
10月,《泰山頂上一青松》參加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覽;
1972年 4月,干校創作組改名為江蘇省文化局創作組,次年4月,單獨成立江蘇省美術創作組;
5月,《錦繡江南魚米鄉》參加全國美展,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底至8月初,在北京作雙眼瞼下垂手術;
7月,應外交部之約,為聯合國大廈中國代表團辦事處作大幅青綠山水《長城》。復制l幅贈美聯社;
8月,撰文《推陳出新,創作新國畫》發表于9月3日《光明日報》;
為中國民航作《密云水庫》;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魚滿千舟》、《黃洋界》等。上海書畫社出版作品《延安頌》;
1971年 3月,入江蘇省“五•七”干校創作組。被允許重拿畫筆。賦詩:“動魄驚心戰一場,險峰頂上好風光。曾經滄海知清濁,先買朱砂畫太陽。”去新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和江南煤礦寫生。完成合作作品《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70年 2月6日,離開干校,返回南京。被批準“退休”,準備接受“安置”;
1969年 下放鎮江郊區四擺渡蠶種場“五.七”干校;
1968年 下放金壇縣朱林鎮趙家村勞動,數九寒天,敲冰洗菜,十指患關節炎。因病暫回南京;
1967年 開會,寫批判文章,作畫基本中斷;
年底,被誣為“大地主、大官僚、大資產階級”,受到抄家、批斗,強迫進行“勞動改造”;
1966年 《中國文學》英文版第4期登載作品《連云港》;
5月,偕夫人、外孫女訪問無錫及太湖馬跡山;
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創作受到影響;
1965年 1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錢松喦畫輯》,收入12幅作品;
撰文《搞好國畫,為工農兵服務》,發表于2月16日《文匯報》;
4月,由江蘇省政協組織赴茅山寫生;
5月,去北京開會,與華君武同去拜望鄧拓;
7月,偕夫人及外孫女春濤重游晉北,至大同、云岡、陽高、臧寨、渾源、恒山水庫、靈邱水庫、平型關等地寫生;
9月,去北京郊區古北口、密云水庫、焦莊尸等地寫生。又應上海市政府之邀與傅抱石等同去上海,擬為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作畫;
11月,偕夫人、外孫女與張文俊赴江西,至九江、廬山、吉安、贛州、南昌、井岡山、瑞金等地寫生,歸途過杭州小停,便游西湖;
為中國民航作扇面《長城內外》,為江蘇省政協大禮堂繪制《連云港》,為朵云軒繪制巨作《延安頌》,為南京瞻園繪制《江上曙光》,為北京機場作大畫《古長城護好‘江南’》,為南京機場作《揚子江上》。《福建日報》發表作品《揚子江上》;
1964年 3月,由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錢松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91件,歷時40天,反應強烈。后又去天津、蘭州、上海、香港展出;
鄧拓、華君武、潘潔茲、王靖憲等撰文給予高度評價;
年內創作代表作《常熟田》,撰文《畫社會主義豐收田》發表于第3期《美術》雜志;
7月至8月,應北京市政府之邀赴京,為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創作《豐沙途中》。游居庸關、八達嶺、十三陵水庫、頤和園、戒臺寺、潭柘寺等;
9月,當選政協江蘇省第三屆常委。為人民大會堂江蘇廳作《連云千帆迎旭日》。撰文《新生活,新筆墨——我對中國畫推陳出新的一些體會》,發表于《人民日報》;
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繪制《風景這邊獨好》。英文版《中國文學》發表張安治文《國畫家錢松喦》及其作品4幅,《新華日報》作中文轉載。在比利時展出16幅作品,在阿聯酋展出作品11幅。作品《紅巖》、《延安頌》、《西陵峽》、《深山旭日》、《水上高歌豐獲歸》、《芙蓉湖上》被收入人民美術出版社《現代山水畫選》。遼寧出版社出版作品《延安春早》。《詩刊》封面刊載作品《延安寶塔山》?!段膮R報》發表作品《揚子江上》?!侗本┤請蟆钒l表作品《連云港》?!度嗣裰袊钒l表自撰文章及作品《紅巖》、《延安頌》、《揚子江上》、《榕谷歌聲》、《古塞新貌》、《英雄城》、《常熟田》、《引水上山》。為榮寶齋創作木版水印稿《紅巖》、《延安頌》等數幅作品;
1963年 2月,應邀偕夫人再訪廣東,由賴少其陪同,與李可染、謝稚柳、陳佩秋同往廣州、海豐、陸豐、惠州、汕頭、暑石、潮州、揭陽、肇慶等地;
11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錢松喦國畫展”,展品108幅。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人民美術出版社合編的《錢松喦作品選集》出版,收入20幅畫;
任重寫前言;
12月,為《宋文治作品選集》寫序;
《美術》第1期發表作品《紅巖》。撰文《創作(紅巖)點滴》發表于第4期《美術》雜志;
1962年 3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塞上春光》畫輯,收入16幅作品,自寫前言。理論著作《硯邊點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8月,應山東之邀,與李苦禪、江寒汀、王個簃、孫雪泥、俞劍華等去青島參加創作會議,又至濟南、泰山、嶗山、曲阜寫生;
10月,代表作《紅巖》經數十次修改后定稿。《紅巖》在美術界引起轟動;
12月,遷居南京中央路117號;
《美術》發表文章《蘇生了我的藝術》,作品《延安頌》在北京展出后,由《光明日報》、《新華月刊》分別發表。作品《紅巖》、《古塞駝鈴》、《深山旭日》、《飯香時節打魚回》、《延安頌》參加“第二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段膮R報》發表《紅巖》、《延安頌》;
1961年 春,撰文《壯游萬里話丹青》,發表于3月4日上?!段膮R報》,提出“山水畫大有文章可做”;
5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杜出版《太湖風光》專輯,收入10幅作品。撰文《山水畫怎樣反映時代精神》,《文匯報》發表;
7月,當選無錫市人大代表;
9月,遷居南京;
11月,與余彤甫、秦古柳、亞明、宋文治、魏紫熙、張文俊等去黃山寫生。在安徽省蕪湖市舉辦畫展;
中央新聞電影紀錄片廠拍攝彩色紀錄片《畫中山水》。江蘇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山河新貌》畫集、畫輯,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山河新貌•江蘇省國畫家寫生作品展覽會”?!督夥跑姰媹蟆钒l表作品《毛主席主辦廣州農運講習所》、《延安》?!度嗣袢請蟆钒l表作品《延安春早》,《美術》發表作品《青衣江上萬木流》;
12月,母去世,享年90歲;
1960年 3月,江蘇省第三屆文代會上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錢松喦畫集》,收入26幅作品;
春,隨國畫院旅行寫生隊去吳縣光福鎮、太湖洞庭東山、常熟白茆公社等地體驗生活,合作大幅畫《江南春曉》;
6月,作為特邀代表,去北京參加全國文教群英會,作《畫到老,學到老》的發言;
7月,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
8月,無錫人民出版社出版《錢松喦畫選》收入30幅作品;
9月至12月,參加“江蘇省國畫工作團“,與傅抱石、余彤甫、丁士青、張晉、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12人,長途旅行寫生,先后訪問了洛陽、龍門、三門峽、西安、延安、華山、成都、樂山、峨眉、重慶、三峽、武漢、長沙、韶山、廣州、從化等地,行駟萬汗里;
《東風畫刊》發表文章《我在旅行寫生中的幾點體會》?!度嗣袢請蟆钒l表作品《飯香時節打魚回》,《光明日報》發表作品《清水塘》,《中國畫》發表作品《運河工地》,《江蘇畫報》發表作品《錦屏之春》;
1959年 2月去北京,準備赴緬甸訪問,后因緬甸政局變動,未成行。即轉道去塞上旅行。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官廳水庫,至山西大同。為生平第一次遠游。作有《北海之春》、《古塞駝鈴》、《武州河上》等40余幅,素材積稿百余件,吟詩道:“看慣江南淡淡山,初來朔北一開顏,連峰大漠入奇賞,遍塞繁花迎曉丹”;
《美術》第1期刊載作品《罱河泥》,《中國畫》2一10期分別發表作品《芙蓉湖上》、《積肥大軍戰太湖》、《秋耕突擊隊》、《春滿太湖》,《中國文學》英文版第5期刊登作品《太湖積肥》等。《軍民協力,浚湖積肥》等6幅作品收入《江南大躍進畫集》;
9月至10月,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繪《鄭和航海》。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在無錫舉辦個人畫展。撰文《感謝黨為我舉行畫展》;
10月,作品《東方升日》、《運河工程》參加江蘇省慶祝建國10周年美展;
11月,與余彤甫、張文俊、宋文治、魏紫熙等同游連云港;
12月,當選政協江蘇省第二屆委員;
1958年 春,作《江南春》;
7月,應邀為無錫火車站候車廳、南京下關火車站候車廳創作巨幅國畫;
酷暑深入無錫芙蓉湖兩岸,創作《芙蓉湖上》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一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并在《東風》、《中國畫》發表,標志他的山水畫創新步入成熟期。作品《江南春》、《挖河泥》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作品《橫云公園》、《湖村晚歸》、《白鷺洲》、《祝英臺讀書處》參加華東美展。《新觀察》發表《橫云公園》,《雨花》發表《祝英臺讀書處》?!督洗筌S進畫集》收入作品《人民公社食堂》;
1957年 6月,被聘為江蘇省國畫院(籌備處)畫師,辭去錫師教職,專職國畫創作;
此后,常來往于南京、無錫。賦詩:“畫師何幸作今身,曠代繁華我院新。莫對人民辜厚望,百花齊放力爭春”;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美術作品展覽會創作《山高水長》,作品在北京展出,《新觀察》發表。為十月革命40周年作《莫斯科一北京》在南京、北京展出,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作《牛首山鐵礦》;
12月,入中國美協為會員。撰文《悼念陳舊村畫師》;
1956年 作品《瘦西湖》、《溪山如畫廠如林》、《劫?;卮骸啡脒x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會。《瘦西湖》在同年7月號《美術》發表,并由朝花美術出版杜印行;
7月,創作《錫山》、《黿頭渚》等,參加次年1月在南京舉辦的“江蘇省第一次國畫展覽會”。作品《罱河泥》獲獎,全省美術界矚目;
11月,當選江蘇省文聯委員、省美協委員;
12月,當選無錫市人大代表;
1955年 創作《船群》、《攀崖練習》等;
1954年 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
被選為無錫市人大代表,并榮任無錫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9月,參加江蘇省文聯第一屆代表大會并任大會執行委員;
1953年 7月,任無錫市美術創作籌備主任;
8月,當選無錫市文聯副主席;
9月,作品《快樂的暑假》入選第一屆全國國畫展覽會并展出;
1952年 關心民間美術的挖掘工作,參與籌辦“惠山泥人展覽”;
發表文章《清高思想阻礙了我的進步》;
當選無錫市政協委員、無錫市政建設委員會委員、無錫市紅十字會理事;
1951年 《華東畫報》新18期發表作品《土改后農民歡度春節》,當選無錫市第—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委、無錫市美協副主任委員、蘇南各界人代會議代表;
1950年 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捐款并配合畫捐獻寒衣者;
暑假,去蘇州參加學習土地改革政策,下鄉參觀,創作反映土改的新國畫;
1949年 4月23日,無錫解放,繼續在無錫師范學校任教。閱讀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始認識畫家政治地位和生活意義;
6月,發起成立蘇南文聯并任職;
7月,籌備成立無錫市美協并任職;
1947年 參加總罷教、反饑餓斗爭。時物價飛漲,生活困難,仍兼教席,繼續賣畫補貼生活;
在無錫舉辦個人畫展;
1946年 無錫美術界同仁成立美術學會,借藝華書畫店樓上為集會地,常偕夫人前往參加筆會活動。解放后改組為無錫美術協會,任常務理;
出版《松巖畫選》(于右任題簽)。編寫《師范學校美術課教材》;
1945年 9月,抗日戰爭勝利。作設色菊花四屏條,其一題詩:“萬國干戈戢,黃花亦笑開。孤懷荒逕守,久傍戰塵栽。拌醉倒殘圃,相憐逃劫灰。風霜鏖到底,便有小春回”;
10月,無錫師范復校,任教語文、圖畫,直至1957年7月。兼私立無錫中學美術課;
自編《簡要圖畫法》教授學生;
1944年 冬,作《雪景山水》贈夏振寰。題跋:“今冬大雪苦寒,十余年來少見,嗷嗷哀鴻大有無衣無褐之嘆。邇來米珠薪桂,民不聊生,蒼蒼者果不遺斯民歟”;
1940年 此后4年中,除授課外,多賣畫為生。時或與錢殷之、陳舊村等在蘇州、常熟、無錫等地合辦展銷;
1939年 南市橋巷的住宅建成,起名“芑廬”、“南郭草堂”。冬,遷入。畫上常署“芑廬主人”、“南郭草堂主人”。自此以后至抗戰勝利,創作了大量作品,除山水外,人物、花鳥均生動別致,尤擅寫菊,求者眾多;
1938年 8月,重返無錫,任教于無錫縣立中學,至1941年1月。住南市橋巷黃姓私宅,繼續南市橋巷的住宅修建;
1937年 節衣縮食,購南郊荒地蓋屋,即今南市橋巷58號。9月7日,日機轟炸無錫師范,錫城淪陷。舉家避居宜興老家;
1936年 三女心梅出生;
1935年 由鎮巷遷至育才弄居住;
1934年 春,作指畫《雞》,題詩:“如此萬方多難甚,那堪猶聽報平安”;
夏,遷居無錫鎮巷。子錫山出生;
九月重陽節前,作水墨《菊花》圖,發表于同年《江蘇學生》第5卷第1期封面。題詩:“又是茱萸照酒瓢,只今陽九厄難銷。那堪極目登高望,烽火燭天胡馬驕”;
同年,作《魚蟹瓜蔬圖》。題跋中說:“今歲奇早,尤以吾鄉為最,淵底揚塵,畎畝龜裂,草木皆既枯槁,魚蝦亦無噍類,災象之慘實為百年所未有。邇宋朔風凜冽。饑寒益迫,野無炊煙,路有餓殍,未有不為之酸鼻而隕涕者。我繪是圖,恍若畫餅”;
1933年 遷居無錫新生路燭業公所。與陳舊村合辦“振南美術函授學校”,附設面授班。自編《正科山水系講義》、《特科山水系講義》,用于教學;
1932年 3月,次女心蘭出生;
1930年 2月,應聘在無錫江蘇省立無錫中學(1932年10月改為省立無錫師范)任教,至1937年11月;
1929年 妻、女遷無錫,住育才弄劉姓私房;
2月,無錫縣立女子中學兼課,至1938年1月;
4月,作品《壽者相》、《山水》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并作為優秀作品選刊于《美展特刊》,無錫畫壇震動?!端蓭r畫集》出版,封面為胡汀鷺先生所題,扉頁由于右任先生手書。父去世,享年60歲;
8月,無錫私立競志女子中學兼課,至次年1月;
1928年 2月,應聘去無錫美術專科學校,教山水畫及詩詞課。與無錫名家胡汀鷺、賀天健、陳舊村、諸健秋、王云軒、錢殷之共事。出版畫冊《松巖墨趣》;
6月,祖母去世,享年93歲;
1927年 8月,應邀去溧陽縣立第一小學任校長,至次年1月;
1926年 農歷四月,長女紫筠出生;
1925年 春,攜學生游滄浪亭,作《滄浪亭》;
1923年 7月,由無錫師范畢業,同時接到六份聘書。出版個人畫冊。校長陳谷岑勸其進大學或出國深造,被錢婉言謝絕;
8月,應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附屬小學之聘,教國文、歷史、圖畫,兼班主龜共4年;
1922年 農歷正月十一日,返鄉與秦純理女士結婚。秦為宜興英駐村人,生于一九〇三年農歷四月;
1920年 對景寫生,創作描繪無錫黿頭渚、錫山、惠山渚名勝的山水畫12幅,老師胡汀鷺將其中《貫華閣圖》攜給無錫前輩吳觀岱觀看,吳稱贊說:“此子將來必成名家”;
參加地方性的書畫團體“錫山書畫杜”,與王云軒,諸健秋、錢殷之等共磋畫藝;
1918年 8月,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取設在無錫的江蘇省立高等第三師范學校,當級長,學制5年。受書畫家胡汀鷺教誨,刻苦學習石濤、石溪、唐寅、沈周的畫法。同時學習透視、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畫知識;
1915年 離家到30多里外的官林鎮,就讀于宜興縣立第三高等小學;
1914年 創作第一幅山水畫《囚岫曉云深》,表現家鄉山頂云氣迷蒙之景。又多繪村中小景;
1912年 辛亥革命后,父親任楊巷鎮立第一初小校長。因自覺課程太淺,遂輟學后返村半耕半讀5年,學習古代畫論,及古人書法、繪畫作品,并開始對景寫生,被人稱為“小畫癡”;
1907年 在楊巷鎮私塾中就瀆,同時接觸書法、繪畫,研習《芥子園畫傳》,并留心民間畫師、裱畫店里的繪畫作品和民間藝術;
1899年 9月11日生于江蘇省宜興楊巷鎮湖墅村一個四代秀才之家,其父以設私塾教書為業維持一家生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