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琳,中國工藝雕塑專業委員會顧問、廣東美協雕塑藝委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科評審專家、廣東社科哲專家。作品多獲收藏,數十座戶外雕塑立于全國各地。

吳雅琳對中國傳統雕塑審美的探索和運用,并不局限在架上的實踐,為西安大明宮創作的景觀雕塑《霓裳羽衣》,對道家精神的解讀,對音律舞韻的寫意描述,可謂匠心獨運。

吳雅琳對中國傳統雕塑審美的探索和運用,并不局限在架上的實踐,為西安大明宮創作的景觀雕塑《霓裳羽衣》,對道家精神的解讀,對音律舞韻的寫意描述,可謂匠心獨運。




《霓裳羽衣》是唐朝著名法曲,相傳唐明皇夢中所得。玄宗夢游月宮,見金光萬丈、神女翩然,隨聞仙樂飄飄、神幻莫測。醒來即譜就此宮中道家音律,后著玉環編舞。







道家精神乃道法自然,追求萬物當順應自然變化。吳雅琳遵守唐人造型,但對衣裙卻隨意展現,收放自如。將自然生態中待放花苞,通過大膽聯想,融入神女衣裙,以自然形轉化為藝術形,借自然生命力催生藝術生命。當虹霓奏樂、華光舞袖,整座雕塑金碧輝煌,教人若聞天宮伎樂,如見晧月嫦娥。
這里呈現的不僅是李、楊的愛情故事,還讓人感受到一種自然和諧的文化精神內核——天人合一。

對古代造像特殊語言的實踐,吳雅琳更不局限于古代題材的選擇。當創作四米二高的室外巨制《李濟深像》時,雕塑家面對這一現代題材,在駕馭東方審美精神時,同樣把握從容。



腳是武將根,雙臂向后開。雕塑家先把氣勢拉開,胸腹挺拔如拉弓架,這正是古代造像對威武之士的力量表達,頭向下壓,氣運丹田,使軀體充滿張力,凸顯人物內在正氣。


開國領導人李濟深文武兼修,面部眉宇間神韻拿捏尤為重要:“眼為一身之日月、神得則呼之欲下,神失則不知何人”運用丁皋的造像法則,研究眼神,是探究內心的最好途徑,并參照面相學中的五岳泗水,更有利于去表現人物的精神內涵,達到立體地反映民國名將的精神特質:相面塑心。


假如說吳雅琳與眾有所不同,那就是理論、實踐并重,之后便是一瀉心源,直至傳神,正所謂:感于目而會于心及至暢于神,最后進入創作的自由王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