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洛克

波洛克的作品

波洛克的作品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世界范圍里新美國繪畫的象征。 波洛克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灑出流線的技藝而著稱,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
波洛克繪畫所創造的神奇效果幾乎與他使用的筆和畫布毫無關系。他的繪畫已經完全替代了創作的本身,是一種近似表演藝術的創作形式。
波洛克的油畫有著令人愉悅的美,是因為它們與自然界不規則的事物一樣符合分形法則。所謂分形,就是部分與整體具有同樣的形狀。當我們觀察海岸線時,會吃驚地發現海岸線的一部分與整個海岸線具有同樣的形狀,這就是分形,大自然中到處充滿了這種分形藝術。
波洛克.1912年1月生于美國懷俄明州的科迪城。早年在紐約學生聯盟學畫時,對默西哥畫家西蓋羅斯、奧羅斯科有極大興趣,后又追隨H·霍夫曼的畫法。
1930年開始移居紐約,進入美國現代畫家本頓所領導的紐約藝術學生聯合會學習。這時他所作的大多是小幅風景畫,1938~1943年間,他的第一批參展作品顯示了某種摹仿畢加索、米羅、甚至馬宋等畫家的性質,除了運用象征和發揮超現實主義的幻想之外,手法是半抽象的。
1943年開始舉行個人展覽,得到美國現代派藝術收藏家古根海姆的資助,從此波洛克在美國和西歐名噪一時.1945~1946年間,波洛克從紐約遷往郊區長島,開始他的行動派繪畫創作. 波洛克行動繪畫的創作過程很奇特,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然后用棍棒澆上油漆,隨著畫家自己的走動,任其在畫布上滴流,他說,他的創作是潛意識的沖動,"當我畫畫時,我不知道在畫什么,只有以后,我才看到我畫了什么."
真正開始把畫布鋪在地上,以所謂直覺或偶然因素來表現畫家的下意識,形成灑滴顏色的作畫方法,大約是在1947年。 評論家哈羅爾·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說,"行動繪畫"與畫家圍著畫布作畫的活動有關系,它引起了對繪畫過程的注意,把作畫過程中留下的潛意識行為效果,視作藝術的創造,一部分理論家們斷定這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大貢獻。 可是另一位有實踐經驗的畫家說,當人們面對畫布作各種滴色活動時,決不單純是一種偶然性動作,他仍要受到經驗與思考力的制約。
我們從波洛克這些作品的色彩規律性上發現,他的滴灑活動并非完全是非自主的無意識行為,相反,他存在著"構思"的選擇機能。讀他從1947至1951年作的抽象畫,會發覺畫家所"構成"的是一種總體均衡的美,有流動的和諧和自然激情的藝術魅力。這一幅《壹》(又名《第31號》)就是如此。色彩在畫上的不同質的流動與趨勢,寓有他由個性所支配著的合奏的力。持續變動著的色澤堆砌,造成了豐富多變的組合(圖上是全畫的局部),在個別部位還有點象我國古代繪畫的"大潑墨"似的,具有一種內在的、蓄意表現的韻味。 觀賞波洛克的滴色畫,你會感覺到畫家在揮灑顏料時所思考的層次性。
1947年波洛克的這一幅《整整五尋》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鉛在畫布上創作的。(尋--長度單位,合6英尺或1.829米, 用于測量水深),僅就這個題目的含義,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還意味著滴色的層次,語意雙關。全畫以藍綠色為主調,波洛克在畫上先是大面積滴注,然后按各區域的情況加灑深淺不同的綠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層使用鋁漆,漆中還夾雜著不少"添加物";同時還在某些他認為必須補色的地區澆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無光澤的色彩。 畫家沿著畫布邊走邊滴,讓自身運動與滴色動作協調配合。我們從《整整五尋》上可以看到色線綿密得象網一樣彼此糾纏著,有的地方密不通風,有的地方突然出現泛上來的蜜黃色。圖上的局部即顯示了兩注稠厚的蜜黃色塊,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體中流出來的緩慢色斑,還勾帶著緩慢的紫色,因而成為全畫的最亮點。
他用石塊、砂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合顏料在畫布上磨擦,有時則任其成為稠厚的流體。波洛克摒棄了畫家常用的工具,擺脫手腕、肘和肩的限制,而以他隨意的行動作畫,他的這種作畫方法,即稱行動繪畫,或抽象表現主義。
1949年以后的作品,畫面或柔和、平靜,或模糊狂暴,代表作有《藍色無意識》(1949~1950年)、《灼眼》(1950年)、《黑與白·第5號》(1952年)、《集中》(1952年)、《氣味》(1955年)等。
波洛克對自己的行動繪畫經常失去信心,在苦悶中精神異常,1956年在酗酒之后開車失事身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