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對葡萄酒的需求已經打上了專屬“中國現象”的標簽。中國現象的根本因素在于中國市場多元的消費模式所形成的不同,不可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模式。
專屬“中國現象” 2013葡萄酒現象大盤點
中國市場則在接納葡萄酒那一刻就面臨了全世界的矚目,就應該量身為這個市場打造一個它的系統。因此要轉進口酒商的變理念,把打造中國市場鎖定為方向,力爭品質有優勢,性價比高,將進口酒當做國產酒賣,走適合中國特色的行業市場路線獲得更平等競爭市場。
積習難改,被下放的舊世界
可以發現,在2013年一線消費者已經開始下沉對高檔名莊的追捧,反而是一些二三線城市對法國酒的瘋狂程度已經超越了一線城市。這無疑是法國等舊世界酒的品牌市場推銷的成功。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把條件設定為價格在300元以下的葡萄酒,同等價位下,43.1%的消費者會首選法國波爾多葡萄酒,20.3%的消費者會選擇國產葡萄酒,17.1%的消費者會選擇澳大利亞的葡萄酒,14.2%的消費者選擇意大利葡萄酒,另有5.3%的消費者選擇美國葡萄酒。
而當不受價格所限的時候,多達56.8%的消費者會首選法國波爾多葡萄酒,排名第二的是意大利葡萄酒,比例達到20.6%,澳大利亞葡萄酒排名第三,達10.4%,只有9%的消費者會首選中國葡萄酒,以及3.2%的消費者選擇美國葡萄酒。
無論上述那組數據都反映出中國消費者在選購時,超過80%的人認為,最好、最貴的葡萄酒來自于法國,潛意識的誘導讓這些消費者忠誠于舊世界產區的追捧,至少在今后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在大面積改觀,舊世界對中國消費者的控制權拜他們多年前的口碑積累所致,當然有利就有弊,這種現象的出現存在了一定的隱患,在消費者認知度較低的二三線市場上,會有很多冒充優秀產區的酒水濫竽充數,影響優秀的舊世界產區產品形象,造成信譽缺失。
雙反邊鼓,為新世界敲響
從2013年市場的反饋情況看,新世界國家的產品進口量明顯加速與法國酒相抗衡。
新舊格局的改變除了消費者之外,更多的是政治導向所致。2013年對進口酒來說最大的震蕩大概是年中時,中國商務部對歐盟提出的雙反調查,這個舉動也讓很多代理新世界酒的經銷商看到了發展的主推點。雖然雙反事件最終平靜的落幕,但無疑新世界酒在這個時間點上獲得了大家的關注。很多評論家認為中國進口葡萄酒的“繼任者”花落誰家取決于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發展速度與對消費者對葡萄酒認知度的提升。
但事實上新世界比起舊世界擁有太多優勢。首先最大的優勢是他們的活躍性與合作性——尋求中國的代理商,從而用中國銷售模式進行推廣,不拘泥傳統的營銷手法,更促進了與中國市場的交流;其次新世界國家的葡萄酒從口感上更容易被中國消費者所接受,無論其成本優勢與產品形式,還是從酒標、外包的感覺上,新世界酒都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
私人定制,不分高低貴賤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走個性化消費,而葡萄酒從它登陸中國市場的那一刻開始,就拋不開“個”這個主題。從購買酒到購買酒窖,再到量身打造頂級酒莊的專屬產品,這些都是進口商們為中國“土豪”定制的營銷手段。
在2013年,進口酒更是拋下其“飲用”這單一的外衣,成功的轉型為收藏品,出現在中國消費面前。佳士得拍賣行更是開設了大陸的葡萄酒收藏拍賣會。葡萄酒成為繼古董、書畫藝術品、玉器等之后的又一熱門收藏、投資項目。與常規的收藏、投資項目相比,葡萄酒收藏、投資的進入門檻較低,但同樣需要一系列專業的服務。
當然,并非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帝王級待遇,一些平民化的定制應運而生。中國葡萄酒消費群體正在向“80后”靠攏。他們堅守的個性是專屬自己的唯一。針對這類人群推出的定制酒顯然是模仿了近幾年來中國白酒定制酒的銷售框架。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搶占中國市場,除了要與中國傳統白酒品牌抗衡外,更要與更多的優秀產酒地進行分庭抗禮。
多元化,紅葡萄酒不再獨大
一方面,拉菲退燒后,法國以及歐盟的名莊酒都受到波及,價格與產量齊跌;另一方面,一些新進入品牌及其他產區的葡萄酒對中國市場攻勢猛烈。同時,西方一些小酒種借助著中國接納的風氣,開始對中國市場進行布局。
葡萄酒的近親冰酒與白蘭地利用自己在市場上獨有的風格,開始搶占年輕一代消費者的目光,隨著夜店等消費渠道的日趨完善,這些品類的產品更具針對的發展。從而帶動了中國進口酒市場種類的增加,也為進口酒一詞的定義拓寬了視野,例如在口感的需求上,過去,中國消費者對香檳的選擇是處于產品既定一些時間設定,而今,香檳制造商發現,他們寄期望的中國市場對偏甜香檳大受寵愛。
這信號的放射,讓香檳釀造者都在慢慢調整戰略方針,不再只依照以往的風格來釀制葡萄酒,相反,他們越來越關注消費者和市場的實際需求。除了在口感的迎合外,價格與價值的體現也開始了轉變,幾年前中國市場是白蘭地等酒品復蘇的市場,很多國外品牌希望利用中國復蘇的經濟賺取高昂的利潤來彌補本國市場的不足,然而2013年成為這些小酒種從新審視中國試產的一年。
電子商務,進口酒新渠道
在過去十年,中國電商的渠道重要性日趨凸顯。這讓曾經寄希望走中國傳統經銷商,靠相互影響戰術的入葡萄酒運營商瞠目。這樣一個渠道帶動了近幾年葡萄酒從消費場所、消費習慣、購買環境的一系列變化,使我們看到了一個必然的趨勢,那就是消費主流從餐飲轉到家庭;消費購買也將通過葡萄酒商超、專賣店和電子商務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影響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在葡萄酒市場消費的主導因素首先是價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才是質量。這樣的市場讓進口酒與電商更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很多消費者選擇電商的根本因素是價格便宜。便利是消費者選擇電商的第二位因素,中國的消費者更加關注普價位相對低一些的葡萄酒。他們通過網絡的推薦,可更容易的在低價位的葡萄酒中找到性價比較高的酒。
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葡萄酒零售商誕生所帶來的比價系統的開發,物流運輸的便捷,會進一步使葡萄酒的價格透明化,從而降低葡萄酒的平均價格。從而具有了先天的縮短供應鏈后的價格優勢。通過電子商務葡萄酒從酒莊到消費者手中會被壓縮到1-2個環節,價格將會與歐洲產地接軌。而一些有著一定影響力的電商品牌,如淘寶商城京東、一號店等綜合商城的涉足,讓葡萄酒的電子商務氛圍越來越濃厚,規模也越來越大。
相關產業,葡萄酒教育展頭角
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在帶來大量的專業人才需求的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眾多葡萄酒消費者對葡萄酒文化、葡萄酒知識的渴求,這一現象正好解釋了葡萄酒教育新興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了解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葡萄酒。
如今隨著中國葡萄酒教育的普及,一些相應的國際性評定機構也開始了中國課程,諸如WSET、GAFA、ISNAB等國外葡萄酒專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已經進入中國,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份WSET在中國的學員已達1300多人,與在英國的學員人數不相上下。一些國內教育機構從中嗅到了商機,不惜花大價錢聘請國內外知名講師,葡萄酒教育正如同興趣班一樣成為越發日常的配套產業存在。除了很多國內的培訓機構在市場上搶占先機,更多的國外葡萄酒機構也開始加入其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