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義軍 發表于:中國書畫報 2013年9月21日第74期 ]
壬辰九月末,在隨導師王慧智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研究生一行自津入洛陽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龍潭大峽谷和龍門石窟寫生。此節正秋高氣爽,沉浸在山水中,暢游在造化下。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
寫生回津后,在王慧智老師悉心的指導下,慢慢進行研究生課程中的寫生后的創作。要求我們在創作中一方面重視寫生中自然的景物氣象,以求生動自然,得造化之妙;另一方面重視傳統程式、筆墨,得師承之正。我便結合寫生與《林泉高志》中:“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而百辟奔走朝會,無偃蹇背卻之勢”,遂創作十多幅作品反復認證反復探索。中間多有失敗,王慧智老師不斷提出建議,最后終于畫出來《秋山問道》(見附圖1)和《龍門記》(見附圖2)幾幅相對重視傳統一些的作品,王慧智老師也給予肯定。之后幾月,不同的老師人群也對這幾幅作品有不同的看法,不禁讓我深深思考在現代視野下傳統山水畫的處境。
秋山問道
現代人如何看待古代山水及現代山水,以及山水畫創作的目的及思想價值體系;藝術家又如何看待繼承傳統和現代創作的關系。山水畫又該何去何從,尤其對于藝術家,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試以述之。
在理論指導方面,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儒、釋、道的思想對山水畫創作影響巨大,儒道釋成為一切文學、藝術、思想、哲學的 “軸心”。他們無論如何發展變化都是圍繞著這個軸心轉動,對“軸心”的繼承和發展。山水不僅僅是簡單的照景圖畫,更多的是一哲學思想,尤其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陰陽相生相和成為山水創作的最終歸宿地,禪宗的發展也大大促進了山水境界和品味的拓展。
自山水從人物畫獨立起來后,便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并一直發展成為國畫主流,歷朝歷代畫論也大多以山水為主流敘說,從南朝時期的宗柄《畫山水序》 王微《論畫》創立的山水畫理論體系奠定了山水畫創作的指導框架,以此為核心價值體系,一直對現在創作產生重大影響。后經發展,至五代荊浩《筆法記》 北宋郭熙《林泉高志》 明代董其昌《畫禪師隨筆》“南北宗論”以及清代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 現代的80年代“中國畫的窮途末路”。都顯示了山水理論逐步完善并大膽嘗試突破。
龍門記
在藝術世界的大花園里,各種畫種、流派、風格、樣式如同大花園里各式各樣的物種盛開的花朵,新時代產生了新的風格、新的流派等,會使藝術的大花園里多出新的物種、花朵,并不是說他一定好于以往的花朵,但他卻使得藝術的大花園里變得更加美麗、多姿多彩,也許他不是開的最美的那朵花,最美麗的畫也須還是以往傳承下的,但他卻是這個時代的的重點大事,必將進入史冊,而現在開最美麗的花,如果和以往世紀的花相比未必有過之之處,那在歷史的長河里也會歲歲月的銷蝕而黯然無蹤。
一切生活部門都有技術方面,想脫離苦海求出世間法門的宗教家,當他們修行證果的時候,也要有程序、步驟、技術,何況物質方面的事件?涉及到國畫山水,就是如何從技術層的長期正確有效訓練轉化成為意識層的蛻變。也便成為現代的學習者對待傳統的態度與現實世界的有機結合。(有些人在想,學習者何不系統學習現代人畫山水的意識、思想、方法、技巧,如此畫下去也便有現代人的時代特征,如果一直師古,畫出如古人一般,未脫古人藩籬,又有生么價值。然而中國人有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好古”,學習現代人的方法技巧未必全面,古人留下了大量佳作供后人學習,比起學現代人或自己摸索畫法技巧,師古也便成為迅速掌握此方法的最好捷徑,并且學習者在師造化與師傳統中要努力尋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在藝術世界中有了藝術話語權。)
現代藝術家應該在傳統基本功扎實精絕的基礎上細心觀察自然大膽創作,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代表,如果是簡單重復古人,即便是以假亂真成為大家,在歷史上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特征及時代精神。正如石濤所說:筆墨當隨時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