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筆者至上海參觀了蘇富比2010春季拍賣預展,現場觀看了蘇富比這次拍賣的部分書畫,經筆者鑒定,這次古代書畫部分隆重推介的四張明清書畫全為偽作,辨偽如下:
一、《董其昌自書詩卷》(拍品738號 附圖一)

附圖一
此幅書卷為董其昌書自作詩兩首,其一,《送瞿稼軒應召》詩,瞿稼軒即瞿式耜,常熟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為明末忠烈報國的名臣。1617年冬,瞿稼軒應召赴京謁選,董其昌作此詩相送:曈曚日麗大明宮,時選才賢應詔同,鳧舄舊標循吏詩,鳳毛徇美謝家家風……(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七一,606頁,齊魯書社1997年出版)。詩中“鳳毛”典出《世說》,用于褒獎他人的才華與其父輩一樣。瞿稼軒祖父、父親均為進士及第,祖父官至禮部左侍郎,父親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瞿稼軒與董其昌的學生輩如晚明四公子冒辟疆、錢謙益及李流芳均為詩友,此時的詩友們也有詩送別唱和。
《送瞿稼軒應召》詩,首句應為“曈曚日麗大明宮”,作偽者將偏旁“日”誤寫“腫朧日麗大明宮”,真是陰陽顛到了,蘇富比拍賣圖錄更釋成“瞳朦日麗大明宮”造成語句不通。偽作改原詩<<送瞿軒黃門赴召北上>>變為<<送瞿稼軒應召>>,而鑒定者江北申先生在題跋中以“黃門”二字來推斷董其昌創作此幅作品的年庚為崇禎元年(1628年)董其昌74歲作,顯然,江兆申是依照董其昌<<容臺集>>原稿來釋意的,而偽作漏寫了“黃門”一詞,也就是江北申臆造為偽作添加了“黃門”,“黃門”意即禁宮之門,泛指官宦之途,并非指瞿稼軒調任某職,江兆申更是掉書袋地穿鑿附會了。
另一首為《送李伯襄》詩,李伯襄即李孫宸,1613年進士,天啟六年(1626年)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兼戶部尚書。在1628年“清兵陷遵化,京師戒嚴,發誓以身國”,亦為明末忠烈之臣。1632年2月,董其昌“應宮詹宗伯之召,至清和德州道中遇粵東李伯襄,出示宋拓圣教序…”(參見<<容臺集>>)《送李伯襄》詩應作于此時。1628年董其昌還沒有與李伯襄見面贈詩。從偽作董其昌款字(“昌”字1617年后上大下小)分析判斷,此作應為1917年左右董字風格,顯然偽作是有原作臨摹的,而落款處蓋“宗伯學士”印也露了破綻,因董其昌1623年后任禮部右侍郎(三品)官后才能用“宗伯學士”印。即便為1632年送李伯襄所書也不能蓋“宗伯學士”印,董其昌1625年已晉升為南京禮部尚書(二品),應蓋“大宗伯印”。 況且,兩首贈友詩作相差十幾年,境況寓意各異,董其昌是不便抄錄送與朋友的,偽作上也沒受收人上款。作偽者更不懂董其昌用印規律,應“宗伯學士”居上,“董氏玄宰”在下。引首印與姓名印泥也不一樣,三方印章全為偽刻。硬傷太多,更不必費筆墨從書法的本體來辨偽了,此幅手卷必假無疑。
二、董其昌行書《高士傳》(拍品739號 附圖二)

附圖二
江兆申在鑒定后跋中定為董其昌秀才時所書,也就是說此幅《高士傳》創作于萬歷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35歲中進士前。江兆申在此幅手卷引首又題“…至下半幅則筆王神暢,如游騎突陣,利劍爭鋒,雖暮年合作…”同為1984年鑒識,前題暮年,后跋秀才,自相矛盾。據筆者分析:此手卷為仿董其昌六十歲左右的風格,開筆“南郡龐士元”幾字與董氏代表作《大唐中興頌》字形用筆相仿,作偽者書寫到七、八行已無意仿效,逐漸放縱狂寫,因此絹縱度寫五字太松,六字太塞,只好拉大字距、行距來填充,草書的變形因夸張過度盡顯狂怪。對草法的不熟而出現多處錯字,如第“當”、“佩紫焉”、“華”最后的“鐘”誤為“鍾”,“響”誤為“響”。結字臆造,通篇俗書已跟董其昌自謂的“于率意中得秀色”形成宵壤之別,其用筆、用墨、結字談不上有董字風格,三方印章全為偽刻,在書尾竟畫蛇添足地寫上比董其昌款還大的字“華亭李某藏”,歷代藏家是禁忌在原作品上題字的(乾隆皇帝除外)。此幅手卷絹的質地也達不到明代,偽作無疑。
三、《王鐸草書臨晉帖》、(拍品740號 附圖三)

附圖三
這幅書寫內容為王鐸所臨書法史上百代楷模的唐代柳公權《圣慈帖》。而非江兆申題簽:明王鐸草書臨晉帖。王鐸與董其昌同屬千年書法史上“十大書家”之一。王鐸師承與董其昌相近,但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風格。王鐸更是擅場“獨標氣骨”。他力學柳公權,生前多次臨寫過《圣慈帖》(圖四 2006嘉德秋拍24.2萬元成交)

附圖四
并將所臨范本刻進了《擬山園帖》。而偽作全無王鐸筆力凌厲、蒼郁雄暢的風格特征。因是照貓畫虎,作偽者筆力不逮,線條浮滑,起筆頓挫遲滯。如第一行最后幾字竟象“面條”一樣的浮爛。通幅錯字如:慈、懼、言、即事、定、躍,將原作中“不一一”錯寫成“不天”,“驚”字錯成“即事”“ 廿八弟”錯成“八弟”,結字怪異、張牙舞爪、全無法度,原帖還有三十五字也漏寫不臨,造成文句不通有頭無尾。待細審后竟發現多字為雙鉤填墨而成,難怪墨色死板,整幅綾由多塊拼湊而成,“王鐸”款字也寫錯了,兩方印章為偽刻。偽作無疑。
四、 惲壽平《秋菊竹石閣》(拍品736號附圖五)

附圖五
此幅為仿惲壽平常見題材,題款“南田草衣壽平摹北宋徐崇嗣沒骨法這是惲壽平題畫的套路。惲壽平是闡發徐崇嗣“沒骨法”基礎上糅合五代黃荃的“勾勒填彩法”及南唐徐熙“落墨法”從而形成了 “沒骨花卉”的“惲派”,影響甚大,久而不衰。其畫風柔美秀雅,清新明麗,形似神備,生機盎然。此幅《秋菊竹石圖》整體畫面布局拘謹局促,傲霜的菊花沒色浮艷呈脂粉俗態,花朵花葉堆砌毫無舒展變化的相互映襯,湖石的勾勒用筆僵拙、花葉的購筯用筆纖巧,過于追求奇艷華靡而乏秀潤。惲壽平的書法勁健而流暢,樸實中具清秀,似婉約實筆力開闔與其繪畫堪稱雙壁。而此幅題款字形韁硬造作,下筆輕描淡寫,全然無惲壽平用筆堅挺的特質。整幅畫面匠氣十足,三方印章全為偽刻。當屬偽作無疑。
董其昌、王鐸、惲壽平均為明末清初開宗立派的書畫巨擘。真跡遞藏三百年沒一家收藏印記或題識,不合常理。一般鑒定書畫出現錯誤,同行們也會顧忌鑒定專家的聲望等因素而保持沉默。而鑒定家也輕意不會推翻早先的錯誤結論,所以造成歷史錯案,這是鑒家陋習。當然,也有些鑒定家缺失良心知假說真,欺世射利。歡迎蘇富比專家對我的辨偽提出駁議。另蘇富比稱2010春拍中齊白石一幅罕見的以“虎”為題材的畫作,估價為2800萬港元,因浙江黃鼎、牟建平兩鑒定家已有專文論述指認為假,本人觀點與黃、牟觀點相同,此文不再贅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