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平畫得一手精美絕倫的工筆畫。他取材樸實,取景簡潔明快,富有生活氣息。日常生活的一情一景,到他手下栩栩如生;一瓶淡紅色的菊花,清翠欲滴的葉子,插在青花釉瓶子中,旁邊放著一杯青花瓷質的杯子,濃濃的咖啡,香氣四溢;窗外藍天白云,古色古香的窗格。讓人深深感受到一種平靜、安逸、舒適甜美的生活氣息。

繪畫就是這樣,尤其是中國工筆重彩畫,她以具體形象、確切明白、生動逼真的手段再現了生活中的情景,讓觀眾與畫家共享美好生活的一幕,從而產生共鳴。讓你對生活充滿遐想。
畫工筆畫的人不少,中國畫工筆畫的更多。但與寫意畫家相比,工筆畫畫家還是不多的,能夠心平氣和慢慢地渲染,畫出一幅幅工筆畫,為數也不多的。由于每個畫家對生活的認識不同,經歷不同,因而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不同的題材,從而產生了每個畫家的不同風格。德平先生在表現手法上是非常充分的,力求把畫面表現的飽滿、完整、仔細、具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任何解釋。但他對繪畫創作的認真、細心、一絲不茍、是繪畫功夫的表現之一。我們不得不敬佩黃德平在工筆繪畫中的功力,他用繪畫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展現個大家,也可以說這是在藝術上的一種慷慨和大方。
黃德平曾經在浙江美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國美院正兒八經地學習過勾勒、烘染等工筆技法。就工筆技法而言,自晉唐以來,無論邊鸞、黃筌,又或周舫、李公麟等,其勾、烘規律,雖說大同小異,但都各有各的門道、個性和風格,以及不同的畫面處理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各個畫家創立的獨特的繪畫語言和面貌。而德平正是沿襲了古人留下的技法來完成他對繪畫獨特的感受、風格,以及所追尋的雅趣。換個角度說,他的感受、風格和雅趣又來自于生活和從自然中獲取養料的寫生。寫生是一個現代畫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在面對山川河流的寫生中,我們不僅搜集了形象、素材,還滋養了從天地之間汲取的氣息。當我們翻開德平的一幅幅畫時,平實的鄉野風情便撲面而來。或許是一縷陽光照射在庭前的花格子窗上。窗外庭中的墻邊栽了許多月季;或許是一只明式圈椅上放著一瓶盛開的百合,插花的瓷瓶上畫有散發著古氣的青花;或許是一只竹籃放滿了剛剛采擷下來的蓮蓬,似乎還帶有泥土的芬香;又或許是柴扉虛掩,圍院而筑的籬笆上開遍迎著朝陽的牽牛花等等。德平都會用他純樸的情感細致地、一筆一劃地把它們描繪在紙上。如果細心觀看,還會發現畫中的花前幾只飛舞的蜜蜂和小荷尖上停留的紅蜻蜓;有時,他的畫上還會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幾只覓食的小雞等等。有了這些昆蟲、家禽點綴,畫面忽然變得有生氣起來,從中還能品出許多趣味。
黃德平的那些崇尚平實而又富有雅趣的作品的形成,除了繪畫應有的技巧和生活、寫生的積累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綜合了水彩、水粉以及少兒讀物等姐妹藝術。水彩、水粉的訓練給了他色彩的素養;少兒讀物的創作又給了他構圖的靈感和畫中的趣味。因而,雖然沒有文字,我們卻能在他的畫中讀到“情節”,仿佛在那里能夠想象出一段故事,讓我們慢慢品味。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德平在畫上動了心思,傾注了心血。
今天,沉寂多年的德平近來又有了他的蹤影和他組織的眾多活動。在報端見到他的文章和作品;在畫展上又掛起了他那些充滿鄉村野趣的作品。走進展廳,站在他的畫作前,我們又相遇了德平。



人物介紹:
黃德平1956年2月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美術系,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劉海粟美術館美術師、劉海粟美術館文化友人協會秘書長、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上海聞道書畫院藝術顧問。

主要作品
1991年作品(振興民族文化)獲第三屆全國作品展三等獎。
1997年作品(過年、靜物)獲第三屆楓葉獎國際水墨展“優秀特別獎”
1998年作品(農家情、窗前瓶花)入選上海百家精品展。
1999年作品(老房子)獲新加坡“火鳳凰杯”書畫展“火鳳凰金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