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段過去的“新聞”,資料是來自ac藝術中國今年初的一篇關于中國油畫院“挖掘、發現”新人展報道:

第三屆挖掘·發現油畫新人展于中國油畫院啟幕

楊飛云與夏禹在獲獎作品前合影
和UCCA觀念新人大展同一天,中國油畫院開啟了第三屆“挖掘·發現 中國油畫新人展”。這個由學院派進行的新人選拔活動,和體制內以及商業選拔有著很大的不同。或許正是因為對于繪畫本體的重視,中國油畫新人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的認可,本屆展覽的投稿作品的數量及質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這個展覽很好看”,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說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鮮活和純真讓油畫院2013年的第一個展覽很耐看。采用藝術家直接報名形式進行選拔的中國油畫新人展,2012年2月啟動之后收到了1200多位藝術家的7000多張作品資料。經展覽藝委會評選,最終展出近二百件作品。“獲得一等獎的小伙子的作品表達出了一種輕松優雅的品位,材質的使用上也很有特點”,楊飛云以票選一等獎得主夏禹的作品為例,介紹了本屆新人展的基本情況。在楊飛云看來油畫院的新人展不像全國大展那樣重視作品的社會意義,他說這一屆新人展突出的特點是年輕藝術家繪畫目的更加純粹,沒有投機性。這一點正是油畫院新人展發現新人的初衷所在,中國油畫院希望選拔出更有才情藝術家的作品。
去年年初得到新人展開始征稿的消息后,80后藝術家夏禹從自己的畫作中選出了三件作品,“當然希望得大獎”,正在黑橋工作室創作新作品的夏禹笑著說,但能得到來自中國油畫院藝委會普遍的認可卻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看過其他的參展作品之后,夏禹很有感觸,他很興奮同輩的藝術家都在努力的通過繪畫解決自己的困惑。
通過這次新人展,楊飛云對中國油畫的發展更有信心,在他看來這批年輕人悟性很高,創作條件也更自由,個人特點也很明確。“畫畫是一生的努力”,楊飛云希望這些年輕藝術家們能多關注一些這個時代產生共鳴的事物,建立一個藝術家的價值觀。”
以上“新人展”報道已經過去11個月了,如今已經是2013年的尾巴末。三年前“挖掘、發現”新人展的開幕式研討會上,我還清晰的記得一位評論家精準的點出了中國油畫院策劃新人展“挖掘、發現”的真正動機:“扶持”。
相較于“考試-教育”模式,中國油畫院正在摸索一條“發掘-扶持”模式。近六年來的發展,油畫院沒有“站在學術巔峰而驕傲”的自覺,反而學習劉備三顧茅廬的樣式,持續把眼光投向全國各地的“臥虎”和“藏龍”們。體現畫院以謙卑為訓:以機構為輕,以人才為重。正符合楊院長的態度:如果不是為了建立這里的藝術家,建立這么多油畫院的樓房便是徒然。
這么做盡可能地保證了真實性。一個學術機構能夠存活、生長,靠得不僅是經費維持和宣傳造勢,更重要的是其中人才以及他們探索的方向和深度。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錯,一個機構的興盛靠的是人,而選人的眼光和方式則決定機構命運。
幾乎所有的學院因為條件限制不能采取“由上而下”的人才發掘模式,且因考試的不定因素,導致與優秀人才失之交臂,甚至流失了關鍵人才。況且加上一些像三國時代孔明這樣的矜持的人才住在茅廬里。怎么有效地請到他們,確實需要重新思考機構和人才的關系。以往油畫院順延“科舉”模式,因此能考上的人一定是愿意來的,而錯過那些不知道的和隱居的真人才。這樣看來,似乎這里面還大有文章可做。
今年下半年油畫院在全國各地邀請了一批畫家,他們已經開始入駐油畫院新建好的工作室,也開始各自籌備接下來的計劃:創作、探索、交流、展覽等。
此次《舊畫展》的主人公夏禹,是受邀來院的畫家之一,顯然,新人展提倡的“挖掘、發現”之后,已經升級為“扶持”。可能說起扶持,楊飛云先生更希望是“交流分享、共同進步”,而不是有上下階級的灌輸或給予。在這樣的共同進步小組模式中,也讓我們一同祝愿他們能夠節省“進步成本”,在藝術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這種模式探索也能看出中國油畫院“尋遠問道”的宗旨:珍視人才,愿意花代價去挖掘、發現、幫扶人才,為的是“道”真正得到彰顯。中國油畫院正用自己的力量宣告:在社會中營造一個正能量環境,團結藝術家一道頂住現實的壓力;這樣一來,藝術家們在這里通過交流、溝通、促進,使才能發揮、水平升華;純化真實、美善的創作目的,在這個集體迷茫的時代里撥開一絲迷霧。
當然,不是說這已經得著了、完全了,而更是要竭力追求,忘記背后、努力面前。油畫院從2007年成立至今,剛到了小孩該上小學、背誦三字經的年齡——“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而這沒有教材的“師道”生涯,孔子給了一個法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誠然,需要您作老師,提出寶貴建議和尖銳批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