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葳
周巧云是一位功底扎實的女國畫家,尤擅工筆花鳥,并能突破傳統花鳥在內容題材上的局限、在形式風格上的窠臼,自創一格、頗有新意。周巧云生長于楚南瀟湘大地,性格溫潤、思路細密,加之深厚的學院教育經歷,使她在工筆花鳥的創作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條件。畫面層次分明、色彩紛呈,全局、細節俱佳。她這些年來的創作以花卉為主要對象,一方面竭盡中國畫細節表現的真實,另一方面也結合西畫對層次、光影的表現,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在前期的創作中,她所探索的主要道路是在抱守傳統審美規范的基礎上發展工筆繪畫的特長,通過對畫面的全局統攝,從整體面貌中體現花卉細節。她的工筆畫盡管注重傳統的審美內涵,但并不固執于陳規戒律,而是力圖通過對形式的革新來實現傳統審美韻味的現代化。諸如折枝等傳統工筆花鳥中的章法很少出現在她的作品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朵或數朵特寫的花卉形象,見花不見枝。這些被放大在觀眾面前的物像一方面被割裂了與傳統語境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在平面化的過程中建立起了新的審美背景。
從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發展來看,齊白石等畫家筆下的花卉多繼守傳統筆墨,并有夸張趨勢,花卉本身卻已并非其審美的目的和內核;徐悲鴻等畫家將西方寫實體系引入中國畫,力圖通過這種革新使中國畫變得更加精確;而林風眠等畫家則在中國畫中加入了西方現代繪畫的諸多元素,力圖通過光影、筆觸的運用來實現一種融合式發展。從今天的工筆繪畫發展狀況看來,如何擺脫傳統技法和審美的束縛,如何超越現實主義對繪畫形式的改造,是擺在工筆畫家面前的重要課題。如果沒有創新,中國畫就必然落入民俗文化,如果不能發揮其技法和審美的特色,則又完全可以被油畫等畫種替代。
周巧云的繪畫為工筆畫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可以探索的門路。一方面,她并沒有拋棄傳統工筆畫的一些基本筆法,但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現代紙質材料來創作,形成一些其他畫種不可能具有的現代感和當代感;另一方面,她又通過對畫面的控制,將對象花卉置于一種新的光影效果之中。這種新的審美效果既不同于油畫的直接和強烈,也不同于林風眠等畫家筆下那種豪放、表現性的光影,而是具有溫和、含蓄的審美品格。尤其是在她的近作中,體現得更為明顯。這種強化的結果使得她筆下的花卉不再是自然存在的關系,而是一種在人的參與中被特別觀照的對象,一種人格化的孤寂與靜默悄悄彌散;綻放,卻又永遠不可能逃脫背景中深遠的黑暗。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周巧云的工筆花卉被社會化為我們今天現代生活中一個個“人”的矛盾心理與真情實感。
綻放在此時——周巧云與她的現代工筆花卉
綻放在此時——周巧云與她的現代工筆花卉
綻放在此時——周巧云與她的現代工筆花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