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于傳統:
傳統不是單指古代,它是個時空整體,是立體的,是集過去現在未來于一身,我們都囊括其中。 在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都還沒來得急做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帶給我們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傳統的價值在于社會性與延續性。著名學者余秋雨講過:“傳統是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如果我們視傳統于不見,那么我們的文化藝術的記憶就會失去。我們就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更不會知道自己又將去往何方”。藝術是人類精神情感的痕跡。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歷史分成前后兩個階段,但我們卻不能把一個人的精神情感分成兩半,一半屬于過去一半屬于現在或將來。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精神情感都是由過去的精神情感轉化而來。正向李大釗說的:“一摯現在的鈴、無限的過去、現在、未來皆遙相呼應”。我們任何誰都是從傳統中走來。并最終走向傳統。
傳統為后世的典范,是我們的精神財富,而有些人卻視傳統于不見。還有些人認為古代畫家已經登峰造極,高不可攀,因崇拜而迷信,因迷信而自卑。總覺得今人不如前人。把歷代的寶貴傳統不是用來營養發展自己,而是用來限制束縛自己。我推崇魯迅先生說的:“對傳統的尊視而非陶醉”。我們不能盲目求新,也不能陶醉在古人的輝煌里。黑格爾說:“我們的本質即是我們的過去”。這些都表達了傳統的重要價值。 我們學習繼承傳統是填平當代人和古代人的時間溝塹,讓當代人通過對傳統的學習與古人對話。使我們能和先賢站在一起。心明眼亮,洞察千年?;舸宏栐谶@方面給我們豎立了典范。
二、關于創新:
1、子曰:溫故而知新。這個“新”是脫胎于傳統漸進之新,而非空穴來風和無中生有,更不是空中樓閣。創新是相對于過去與傳統,創新不僅僅是在形式上,“更應是在精神層面和感悟的深度上”。
我們反對盲目地效仿古人,文人習氣更是貶義的代名詞。是因循依賴,是流于表面。只有在自身悟道時感悟古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藝術才會具有深度與活力,藝術之新只有體現于精神層面藝術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才不會流于表面形式。正所謂:法無定法,物有常理。常理不可移。常理就是生命、常理就是精神之質、常理近乎于道。老子講:“高以下為基”,這說明傳統的核心價值。但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不是為了作繭自縛,而是自由王國。更不是追求新奇怪誕,要更多地從精神層面體驗。而不能在形式上一味求新。古人云:“君子豹變,小人革面”。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劉勰說:“從質及訛,彌近彌淡。何則?競今疏古,風末氣衰也”。(從質樸到訛誕,時代越近滋味越淡。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大家都競相模仿近代的新奇而忽略借鑒古代的精神,這是造成文風暗淡文氣衰弱的原因。)
2、畫史之祖張彥遠說:“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 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
我們不能把藝術作品以新舊論優劣,新舊并不能代表質量,藝術只有文野,高低之分。判斷鑒別藝術價值的唯一標準是人精神中的光輝以及由精神控制而生發的藝術形式。“是從單純到復雜再回到單純本質的過程”。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從傳統中來再回到傳統中去。即“通變”,是謂傳統與創新。此新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追求。刻意索求是假,自然流露是真。“以本求新”是傳統的萌芽兒,是傳統的新生。論畫無古今,精神更不會有新舊,好的藝術作品沒有時間上的先后區分,傳統的好東西不會過時,差的新東西剛一出世就會過時?;舸宏柕乃囆g正是這種傳統精神之上的歷久彌新 。
三、傳統與精神的問道者
1、霍春陽藝術作品的特征之一是平淡至樸,境界悠遠。 而藝術的平淡素樸最難,因平淡素樸與膚淺無味只有毫厘之差(正如淡香與無香只是毫厘之差。鮮魚腐魚皆可紅燒,而獨鮮魚可以清蒸。否則入口本味之甘惡立見。)霍春陽的藝術正是以質樸清心為尚為美,莊子講:“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從霍春陽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至樸清新的境界。如陶詩一般。蘇式詩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清新是生命使然?;舸宏柕淖髌酚縿又那楦?。是靜中寓動的大境界。老子云:“熟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能蔽而新成”?;舸宏栔髌肥侵^去故更新。而新正是體現在他個體對生命精神的獨特感悟上。
2、霍春陽作品的第二個特征是藝高在筆墨,觀霍春陽之畫雖簡淡古樸然骨氣具盛。神與形合一,形與筆相融,形與筆合一,這是技與藝的融合,是生命與筆墨,情感與筆墨的合一。是情感與生命在中國文化精神感悟下自然生成的筆墨痕跡。因此在霍春陽的筆墨間看不到野氣更沒有火氣與燥氣,有的是靜氣與文氣,和氣與大氣,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
霍春陽筆墨純厚靈動,墨妙筆精,以淡墨虛筆為宗。他以生命感悟融于筆墨。以情動于筆墨,以內心情態引領筆墨,是自然元氣作用于筆墨,霍春陽的筆墨是以情領形,筆隨形動,筆形化境。“筆中氣韻橫生是霍春陽高妙之悟”。“墨端氣韻霍春陽不是表現在墨汁淹漬里而是妙寓于境界中”。正象戴醇士在《題畫偶錄》中所說:“筆墨在景象之外,氣韻又在筆墨之外,然則境象筆墨之外,當別有畫在”。此畫在即精神也?;舸宏柕墓P墨正是因精神的光輝而具有崇高的文化價值。
3、霍春陽作品第三個特征是筆墨形式抽象概括,以少勝多,以簡寓繁。沈宗騫在《介舟學畫編》中說:“筆略而神全,墨少而意多”。惲格《畫跋》中有“畫以簡貴為尚。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渣,獨存孤迥”。(“簡貴”即簡要,簡之入微即簡之入神,“塵渣”是與神無關之形,此時所剩下的形,是與神相融之形,“孤迥’即神)霍春陽的作品是謂形簡意賅,雖形簡但審美共性與精神內含廣大。正如老子所說:“少則得,多則惑”。王弼解老子曰:“自然之道亦尤樹也,愈多愈遠其根,故曰惑。愈少愈近其本,故曰得。”物之簡,物之樸是自然之大理。藝術求簡實際是一種回歸簡樸,反樸歸真?;貧w古代,回歸本源。求簡歸一是傳統道家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今天這樣一個嘈雜浮躁,追新求異,爾虞我詐的世界,不禁使我們留戀老子的小國寡民,向往烏托邦。也只有藝術才能把我們帶回到那自然靜謐,平淡至樸的田園之境。我們可以在霍春陽的藝術作品中體味到更多的大境界。
四、物我合一的行道者
一個藝術家的氣質與作品一定是統一的,前后是一脈相承的、有跡可尋的。你能從霍春陽的作品里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種思考與感悟以及那種經提煉后產生的形式美感。藝術是藝術家個體生命精神的再創作,從整體上與藝術家氣質是合一的。當今社會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舸宏柲軌虬阎R化育成形象,又把形象化育為人格。
賞讀霍春陽作品虛靜空靈、古韻悠遠,如沐仁德、如浴無為,凈化心靈。趙孟頫有云:“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我理解的古意是在精神境界上而非形式樣子上。細賞霍春陽作品貴在生命精神的表達而非古意或傳統文化的追逐者。問題的核心不在于學習古人的知識,知識是死的,前人之跡不可識,莊子說:“跡履之所出,然跡啟履哉”。重要的在于我們要透過傳統文化感悟古人之感悟,體會古人自己體驗精神生命之境界的感悟?;舸宏柛形蛉伺c自然的合一,人與畫合一,藝與技合一,語言與氣質合一,環境與宇宙合一的境界。這是“道”的境界。是一元論的無對之境。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最高境界。
五、觀點與看法
1、關于大小寫意:中國的寫意畫貴在工,工筆畫貴在寫,霍春陽的畫“寫形工意”,工寫兼備,定慧具有。賞讀霍春陽的作品“乃知真放本精微”。有些專業畫家和評論家稱霍春陽為小寫意畫家。我以為這種提法有他們的問題,是有悖畫理的詮釋。”大小寫意論”是西方思維而論,是以筆墨收放程度的大小來界定的,過于強調了形式,此謂“劉實在石家如廁,誤為入內室一般”。是舍神而論形,舍精而取粗。簡單強調形式本身就屬牝牡毛色。這是藝術表層的認知,是對筆墨外在形式粗淺的分類。與藝術精神沒有本質聯系。
霍春陽作品的精神境界博大而深遠,寫意之本在意不在寫,寫意是全息的不分大小,更不在書寫形式本身。筆小可以意足,畫小可以傳神,寫意即寫神之意,而神是中國美學的靈魂。我說:“寫意是得魚忘栓,寫意是九方皋相馬。寫意是寫生命精神之意”。
2、關于保守與守舊:保守是理性的捍衛,守舊是固執的堅持。此二者有著質的區別。也常聽些專業畫家與批評家們把霍春陽歸為保守或守舊派。視霍春陽的折技花草為“植物標本”,這是文的感受質的木訥,是見仁見智,此謂:望文生義。“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張張黃紙上畫有干筆植物花草的古畫”。這只能有待于對藝術的深度理解與再認識。淸代方薰說的透徹:“物本無心,何與人事 ? 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 我說:“相感者靈犀也”。藝術即精神,精神是形而上的,是“虛”是“無”。 藝術是需要心靈的認可。心里有才會看得見,心里沒有,如視無睹。只有當我們有精神的時候才與藝術相通,才能看到藝術,才會體驗到藝術作品中的無限生機,才會感受到畫中所承載藝術家的精神氣質,感受到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只要我們能自覺地理解“精神即藝術”,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藝術即精神”,自然就不難理解精神藝術不會有新舊大小。才不會去說:“新精神舊精神大藝術小藝術”。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進入藝術本體思考?;舸宏柡葱l的是傳統中具有精神價值的真與樸。丟棄掉不具精神價值的虛華和迂腐。精神是我們鑒別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唯一試金石。因為精神即藝術,它倆是一體所以相通?;舸宏柺氐恼莻鹘y中的精神與生命中的精神,守的是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我們若能在霍春陽的一花一草,一枝一葉中體會到博大精深的精神內含,就會更深的理解霍春陽的藝術作品,就會接近中國藝術精神之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