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出入國門問題重重
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長路漫漫
上海的陳女士想為自己的美國藏家朋友在國內出手一批法國印象派名家油畫。但是,幾個月的努力下來,這批最低估價都上百萬美元的作品,并沒找到新的主人。如果與國內拍賣市場的書畫作品高價相比,百萬美元的藝術精品并非超出市場承受范圍。但為何西方的經典佳作難以在中國找到買家,為何雷諾阿、莫奈等世界大師的作品,往往敵不過同時代齊白石、張大千書畫創(chuàng)造的高價?
或許,很多業(yè)內人士把去年蘇富比、佳士得正式在中國內地開張稱之為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的一個信號。但中國藝術市場在“走進來”“走出去”,與國際市場融合的過程中,仍有很多無奈和困惑,這條路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國際化的難題
在前不久的“第四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上,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總裁溫桂華提出,目前,國內外藝術市場門檻趨于平等,買家、賣家群體對作品優(yōu)劣的把握能力和審美取向都開始趨同。幾年前尤為明顯的價格不對等、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也越來越趨于緩和。“今后的發(fā)展趨勢還是融合度會越來越高,這是大勢所趨,蘇富比進入中國北京,是基于對中國市場多年觀察和研究的結果。”
近些年,中國買家到海外“淘寶”的越來越多。從一年一度的“馬斯特里赫特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到歐美各大拍賣行,從前些年的以購買海外中國藝術品為主,到越來越多的選擇歐洲藝術品,中國買家的視野更加廣泛,出手也越來越大膽。2013年,大連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281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2億元)拍下畢加索名作《兩個小孩》,成為中國人在海外購買西方藝術品的一個轟動案例。
盡管如此,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國內對于西方藝術品的大宗交易尚處試探性階段,中國買家對于西方藝術品的購買傾向仍不明朗。
除了海內外拍賣企業(yè)對中國買家的試探,“藝術北京”執(zhí)行副總監(jiān)姚薇多年來一直嘗試將國外畫廊引入中國藝博會,其中的艱辛,讓她有頗多感慨。在她看來,盡管一些中國買家已經開始將目光投向西方藝術品,但是,中國買家接受國外當代藝術品仍有困難。她在采訪中告訴記者,以藝術北京每年的舉辦經驗來看,培養(yǎng)中國買家對國外藝術品的興趣,一直是他們努力的方向。然而,效果并不明顯。“國外畫廊帶來的藝術家作品,哪怕是日韓畫廊——比較貼近東方審美的當代藝術品——也很少有人問津。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培養(yǎng)這個市場,但收效甚微。”她無奈地說。
對此,溫桂華也有同感:盡管,近些年的買家當中,買進西方藝術品的人開始多起來,但一方面只是集中在西方經典作品。
“走進來”的困境
近些年,在各大拍賣行的“走出去、走進來”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之下,中國香港與內地市場中,買家賣家的重疊越來越大;而兩地拍賣行拍品的共性,也讓這種趨同性愈發(fā)明顯。“無論是在北京做拍賣,還是內地企業(yè)到香港做拍賣,在保持自己特點的同時,共性的東西會更多,完全個性化的拍賣不存在,這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溫桂華說。
然而,這種“融合、趨同”的發(fā)展趨勢,在遇到現(xiàn)實問題的時候,往往阻力重重。其中的一項,就與外資企業(yè)在華拍賣的種種限制有關。中國目前的政策并不允許外資企業(yè)在華拍賣中國文物,甚至一些去世的當代名家的作品也在禁止之列。“包括陳逸飛、吳冠中(的作品)都不能拍,所以只能拍現(xiàn)在活著的畫家(的作品),這一塊受限制比較大,發(fā)展空間相對較小。”溫桂華表示。
在另一方面,以經營西方藝術品為主的蘇富比和佳士得發(fā)現(xiàn),國人對西方藝術品的接受度發(fā)展十分緩慢。“國人目前接受的也只是像畢加索這樣的世界名家。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溫桂華說。
此外,國內在西方藝術品鑒定方面仍然捉襟見肘。去年4月,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在廈門保稅區(qū)舉辦的中國首場西洋藝術品拍賣會,以暗淡的成交率收場。在舉辦這場拍賣會之初,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就已經向媒體訴苦:“盡管按照規(guī)定,超過一百年的文物進口是可以免稅的,但是西方藝術品由誰去鑒定年代?誰是權威?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的專家研究的是中國文物,很少有人研究西方藝術,所以這個鑒定和出具證書誰能說了算?”這些西洋藝術品,最終只能由符合國家認證資質的中國藝術品的專家代為鑒定,這個問題,對于那些想要涉足西方藝術品拍賣的企業(yè)來說,解決起來的困難不亞于稅收問題。
這或許就是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寇勤所說的,“國內的所謂‘國際化市場’并不完整”的問題所在。
“走出去”的無奈
“中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在稅收、出關、入關等等方面,與一個完全開放的經營環(huán)境存在差距。”寇勤直截了當?shù)乇硎荆趪鴥群jP、文物檢查政策、稅收等問題上,海外的文物藝術品回流的技術性問題還沒有妥善地解決。“到手的資源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卻無法在內地實現(xiàn)拍賣。”他的話道出了拍賣人的苦衷。
今天,中國拍賣行業(yè)的激烈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程度,兩家海外機構的進入,更是讓中國本土的拍賣企業(yè)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不過,在被“走進來”的企業(yè)逼迫“走出去”的時候,本土拍賣企業(yè)也得到了啟發(fā):外資拍賣公司能夠準確把握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時機,對于中國內地拍賣公司今后如何跨入國際市場具有參考價值。“蘇富比、佳士得很早就在中國內地設立了辦事處,海外大公司深謀遠慮,布局很早,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賠錢。這耐心和戰(zhàn)略上的安排,是很值得我們的拍賣企業(yè)學習。”寇勤說。
盡管,“狼來了”的話題已經持續(xù)了很多年,但是,去年中國內地的幾家龍頭拍賣企業(yè)在低迷的市場環(huán)境中仍然找到了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模式。盡管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看來,中國的拍賣藝術品市場的生態(tài)跟海外的生態(tài)仍存在很大差距。寇勤也認為,二者之間的差距還體現(xiàn)在不同拍賣的理念。“是以多取勝,還是以精取勝;是以提供大眾服務支撐的高檔藝術品交易,還是以優(yōu)質服務支撐的拍賣?這是深層次的經營理念問題。”但事實證明,一些 “走出去”的企業(yè),已經逐漸找到了自己發(fā)展的新路徑。
以近些年中國嘉德在香港的業(yè)務開展為例,與之前在內地拍賣時邀請海外藏家參與的狀況就有了很大不同。副總裁寇勤表示,最明顯的就是買家的構成發(fā)生了變化。“嘉德在香港拍賣已經三次了,以前二十多年中,從來沒有跟嘉德打交道的東南亞藏家,如今已經占到我們香港公司客戶的30%,這個數(shù)字的含金量遠遠大于某一個拍賣標的的成交價、成交額。雖然只有三次拍賣,規(guī)模也不大,但是收獲還是非常明顯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