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信札

茅盾手稿
2014年1月5日,在南京經典秋拍中國書畫專場上,,藝術品市場就創出了一個新的千萬天價:在南京的一場拍賣中,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經過44輪的激烈競價,最終以1050萬元的價格落槌,加上15%的傭金,成交價達到1207.5萬元,創下了中國文人手稿的拍賣新紀錄。
這似乎預示著近年來備受追捧的名人信札及手稿市場,將在今年繼續高歌猛進。然而,在投資領域沒有只漲不跌的東西,過分炒作的背后也會隱藏巨大的風險。
從“配角”到“主角”
剛剛過去的2013年,對于名人信札以及手稿的拍賣市場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在這一年,高價拍品貫穿于春拍和秋拍:在嘉德春拍中,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估價60萬至65萬元,成交價為690萬元;在嘉德秋拍中魯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估價180萬至220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655.5萬元。在6月,錢鐘書私人書信手稿遭拍,其夫人楊絳表態強烈反對拍賣進行,拍賣公司最終發聲明宣布停止拍賣。隨后,楊絳還將此事訴諸法院。該事件也引發眾人對“名人書信頻遭拍賣”的高度關注,引發公眾對于書信的文物價值、隱私性質的激烈討論。
相比書畫,信札和手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算是藝術品市場上的“配角”,不要說是突破千萬高價,就連百萬也只能算是稀罕的珍品。甚至一些拍賣行為了將其賣出好價錢,放入書畫專場中。但真正讓收藏者看到巨大價值的,還是2009年的拍賣市場上,陳獨秀等致胡適的13通27頁信札成交價達到544.4萬元。隨后,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優先收購權,將這批信札買下。這個舉措堪稱一個里程碑的舉措,并使得更多市場人士從單一關注名人書畫,轉而對于信札和手稿有了更大的興趣。
在這幾年的拍賣市場上,各家拍賣行開始對于名人信札及手稿推出了一系列的專場,像北京保利2011年春拍推出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跡專場”、2012年北京匡時推出的“南長街五十四號梁氏藏重要檔案” 專場拍賣、2013年中國嘉德推出的“凝望百年——政壇、文壇、藝壇名人翰墨留韻”專場拍賣等,將市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將手稿和信札從“配角”變成了“主角”。
之所以地位的上升,是有其內在邏輯的。相比書畫市場上的高換手率,在信札和手稿的拍賣市場上,一件拍品的重復出現頻率并不是很高,這顯示出市場中投機者比例不多。名人信札和手稿的流動性之所以比較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個性化實在太強,幾乎每一件拍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于買家來說,競拍的意義也各不相同。
譬如在2007年的拍賣市場上,張懌伯的《鎮江淪陷記》手稿,以8萬元起拍,最終以107萬成交,被一位民營企業家獲得,并在鎮江淪陷70周年紀念日前夕捐贈給了鎮江博物館。而且入藏了博物館之后,也不可能再到市場上流通了。
同時,有些手稿雖然在市場上流通不少,但實際上的存世量并不一定很少。就拿魯迅的手稿來說,目前絕大部分還是存放在圖書館、博物館中,而真正出現在拍賣市場上的則是鳳毛麟角,因而也能夠往往一出現就能拍出天價,特別是其中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像《古小說鉤沈》雖然只有一頁,但是有周作人的題跋,稱此件“時在民國初元,距今已五十年矣”,可稱周氏兄弟合璧之作,其意義已經超過了一般魯迅手稿的范疇。
贗品防不勝防
在許多分析信札和手稿的文章中常提到,之所以如此受到追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造假很難。這個理由聽上去似乎十分有道理,因為要憑空捏造出一大段文字來,特別是用名人的口氣說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事實上,根據已知的出版物,甚至名人信札的真跡來進行造假的情況,現在已經是越來越普遍了。復旦大學出版社曾經出版過名人學者信札類書籍、中華書局也有相關出版物,都成為作假的藍本。
譬如,2013年在北京拍賣市場上出現的一通徐志摩的信札,細心的收藏者就發現在兩年拍賣市場上出現的致陶孟和、沈性仁夫婦的信札中就有同樣的內容,而在其他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類似內容。一些人戲稱,這大概是徐志摩群發“郵件”吧。由于上面有一方徐志摩的印章,而引起了滬上著名學者陳子善的懷疑,像這么一封便條似的信件居然還蓋章,這完全不符合有關常識。作為信札來說,一般不鈐印章,較少有名人題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這些無疑是一個辨別上的常識,也是許多造假者往往會“畫蛇添足”的。
應該說,信札的來源是鑒別真偽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與出版社相互往來的信函并附有簽發單,或是文化機構處理的文牘,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輩之手,則來源較可靠,可信度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造假者往往也是看重了這一點,往往會偽造一些“附件”,或者說一點故事,讓贗品看上去更像是真的,這也是造假的一個新趨勢。
現在,隨著國內名人信札的價格越來越高,不少人開始關注海外名人信札,2013年的拍賣會上,像拿破侖、大仲馬等名家信札紛紛露面,并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成交。難道海外名人信札就沒有贗品嗎?美國司法部曾經破獲過一樁數額巨大的名人簽名造假案,來自加州的蓋伊·瓦爾曼夫婦,因涉嫌在網上出售偽造的名人簽名而被捕。早在1928年,美國《大西洋月刊》收到了據說是林肯總統青年時寫的6封信,其中2封是寫給情人安·盧特里奇的,另外4封是寫給友人的,其中提到盧特里奇。《大西洋月刊》雇傭了私家偵探調查,最后查明這些信件是模仿林肯的筆跡偽造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