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喜氣洋洋的清道光大紅袍,2011年以41.4萬元在北京拍場艷壓群芳。
不知當年是哪一位傾國傾城的后宮妃嬪有這般厚福,能穿上如此盛裝出席慶典宴席。
那個她,一定曾是眾人眼中最美麗的紅人兒。
寫出文學巨著《紅樓夢》的曹雪芹所在的曹家,因為擔任江寧織造而“白玉為堂金做馬”。但在如今的拍賣場上,織繡乃是一個冷艷品類。她們柔軟而無言地歌頌著昔日帝國的繁華,蘊含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大美,還有待更多慧眼來識得。
北京近年上拍了一件晚清褂襕,典型光緒年間的款式,賣得3.22萬元。這件長坎肩,正反兩面以織金技法繡滿瓜蝶紋。蝴蝶翩飛,瓜果豐實,好一派生機盎然。以粉紅和米白為底的花葉紋絳邊,貫穿了整件老衣,并在腰線處宛轉為如意云紋,為這件富麗而不失莊重的褂襕帶來別樣的鮮亮與婀娜。當春秋天涼之時,豪門深宅中的貴婦將這樣一件錦衣穿于袍衫之外,既方便又好看,暖意和美意一起涌上心頭。

一件晚清貴族女眷服飾,好一個端莊雅致,雖不是宮廷衣裳,仍拍得21.28萬元。
想來溫婉的熟女穿上它,定是自有一番水靈靈的妖嬈。
不過,這只是貴族婦女的日常穿著,遠不及帝后妃嬪的華服來得富麗堂皇、嚴謹精細。清朝宮廷服飾可謂一朵炫目的奇葩,設計樣式和制作工藝均登峰造極,將東方的皇家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宮服飾主要產自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們利用當地盛產的上等好絲及熟練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做成各種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尚品。”河北收藏家李雨來說。這位傳奇藏家,從1979年開始接觸古董織繡, 集30載收藏實物與心得,在2012年終于出版了厚達482頁的圖書《明清繡品》。
國際上收藏中國古董織繡的重鎮,原本在紐約和倫敦。近年來,這些美麗的信使,紛紛回歸亞洲拍場。在香港去年拍賣上,一件清光緒杏黃緞繡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以98萬港元易主。這件吉服的馬蹄袖與圓領邊,均在石青底色上繡滿海水龍蝠紋,寓意皇帝吉祥多福。袍面則以彩線繡如意云紋和十二章圖案,金線繡龍紋,間以成對的八吉祥紋,火珠、火焰于四周飄繞。下幅繡八寶立水圖案。

晚清宮廷日常服飾追求寬襟博袖的舒適,以繁縟的做工及華麗的色彩為顯著特征。
這件紅色綢繡花敞衣,整件紋飾紫藤搖曳,蝴蝶婀娜,以將近8萬元成交。
晚清龍袍的紋樣,每件都大抵如此,但顏色可有講究。一般來說,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穿明黃色龍袍,皇太子才穿杏黃色。而這件龍袍,繡有象征至尊皇權的十二章紋,定是給帝后穿的,但它又是杏黃色,這是為何?佳士得中國藝術品部主管安蓓蕾(Pola Antebi)解釋道:“光緒年間已是風雨飄搖的清末亂世,那時皇權幾乎衰落,服飾制度大不如從前嚴格了,才會出現少量杏黃色的皇帝吉服。”
另一件晚清明黃緞金龍十二章吉服,在2011年以104萬港元成交。至于這件吉服最初的主人,擁有近30年入行經驗的安蓓蕾推斷說:“這應曾是某位大清皇后穿過的龍袍,因為它前后襟都沒有透氣孔,而且挽袖上還多繡了一道織金絳邊。”
不過,清后期的這些龍袍,價格遠遜于康、雍、乾三朝的巔峰之作。早在2006年4月,乾隆皇帝的珍罕龍袍就在香港蘇富比創下天價。那件乾隆御制的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來自巴黎Edmond Fourier收藏,當時成交價就高達1,468萬港元。這件龍袍,通身鑲滿產于中國東北的細粒珍珠,反映出乾隆皇帝一貫的奢華品味。據法國學者沃爾默(John E. Vollmer)考證:“鑲嵌珍珠的龍袍,存世僅五、六件,其中四件可知其所屬。”此龍袍是已知唯一繡有十二章紋飾的乾隆吉服。
誠然,這些袍褂極盡奢華,但沒有裝東西的口袋。所以精致的荷包成為男人經常攜佩的玩意兒,里面可裝香料、懷表、鼻煙壺或煙草。可用可賞的荷包,在當時是人們傳情達意、互送禮物的佳選之一,如今依然叫人愛不釋手。與上文所提晚清明黃龍袍相伴上拍的兩對荷包,就受到熱烈追捧。
先是一對清中期的御制緙絲山水圖荷包,既表現出山水畫的舒雅恬淡,又不失緙絲肌理之趣味,估價僅4萬港元,竟一路飆升到44萬港元。另一對19世紀緙絲“萬福萬壽”荷包,年代稍晚,且非皇家御制,但圖文討喜,估價3萬港元,也沖到14萬港元才罷休。這兩對荷包,沒有刺繡,而是用織品中特別受青睞的緙絲工藝完成,規則嚴整,色調沉靜,一看便知是男人所用之物。

晚清女褂,應為富家千金所做。
粉紅緞面上,繡大小百蝶,八團牡丹紋,素潔淡雅,又透著青春的氣息,以超過9萬元賣出。
華彩霓裳 分外妖嬈
古董織繡在拍場上不算常見,成規模的專場更是屈指可數。國際上第一次舉辦此類專拍是在2008年3月19日。以龍袍打頭陣的中國宮廷服飾及織繡品專場拍賣(The Imperial Wardrobe : Fine 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在紐約佳士得隆重呈現。拍品來自知名的中國織繡品收藏家、英國女古董商Linda Wrigglesworth。拍賣結果不過不失,是一個溫和的開始。

一件晚清褂襕,典型光緒年間的款式。
當春秋天涼之時,豪門深宅中的貴婦將這樣一件錦衣穿于袍衫之外,
既方便又好看,暖意和美意一起涌上心頭。
2011年5月,北京永樂推出“張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織繡專場”,近80件清宮織繡集體亮相,觀眾大呼過癮,連聲嘖嘖。加之又是來自臺灣情歌王子張信哲的收藏,其柔美清亮的歌聲飄蕩于耳,更增添了這些老衣穿越時光的年代美感。
“這批藏品,張先生至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積累,其中不乏許多精品,且來源可靠,都是在大拍賣行和歐洲的一些拍賣會上拍得的。”永樂總經理董軍說: “中國古董織繡在海外市場已經是較為成熟的門類,但最近幾年,國內關注的人群數量和價格都攀升得很快。”
最終,這次拍賣成交穩定,430萬元的總額高于拍前估價,成交近七成,令人欣喜。艷壓全場的是一件喜氣洋洋的清道光大紅袍,以41.4萬元拔得頭籌。不知當年是哪一位傾國傾城的后宮妃嬪有這般厚福,能穿上如此盛裝出席慶典宴席。那個她,一定曾是眾人眼中最美麗的紅人兒。
這件紅緞繡八團喜相逢花卉紋宮廷吉服袍,面上用五彩絲線繡制“喜相逢”花卉紋八團。每團以一朵綻放的牡丹為中心,以蝴蝶上下盤旋相戲為主景,四周花卉環繞。團花之間飾彩蝶、靈芝、蘭花、菊花等,構圖奔放熱烈,繡工細膩入微。前后擺繡海水江崖紋,豐腴的牡丹花朵朵點綴其間。領、袖、襟邊緣裝飾花蝶紋絳邊,繁花似錦,寫實逼真,幾乎不露底色。

清雍正或乾隆時期的朝褂,應為皇后所做,石青緞為地,上面平金彩繡金龍。
用今天的話來說,正是女王范兒十足。
若仔細琢磨其繡工,則采用了打籽、接針、松針、摻針、搶針、套針等多種技法,繡線斑斕,飽含絲光,精美之極。而其寬大夸張的馬蹄袖口,正是清道光時期皇家服飾獨特的標志。十足的絢麗繁復,十足的華美高貴,不愧為大清巾幗風范。
同場中,一件晚清貴族女眷服飾,好一個端莊雅致,雖不是宮廷衣裳,仍拍得21.28萬元。這件女褂,石青色緞為面,上繡人物地景紋。所謂“地景”,就是地面上的各種景觀,譬如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山石花果;這里的“人物”,婦女與童子置身世外桃源般的玲瓏美景,手中拿著靈芝、寶盒、鮮果等,悠哉樂哉。其間,彩蝶與蝙蝠,翩翩起舞,幸福滿滿。領口處的四合如意云肩,是這件老衣的一大看點。這一肩錦繡,以湖色緞繡“荷塘月色”,方寸之內把荷花蓮葉間的對蝦、螃蟹和青蛙,繡得活靈活現。袖口和下襟的湖藍絳邊,與云肩共同提亮了整體色調,米色挽袖也清新雅致。想來溫婉的熟女穿上它,定是自有一番水靈靈的妖嬈。

一對清中期的御制緙絲山水圖荷包,既表現出山水畫的舒雅恬淡,又不失緙絲肌理之趣味,44萬港元,香港佳士得,2011年秋拍。
那么,實力唱將張信哲為何如此鐘情于織繡收藏?他坦言:“這牽引著我童年一段小小的依戀,那是我與近百歲的外曾祖母之間一段純凈、簡單卻無法割舍的記憶。”原來,張信哲的外曾祖母出生于1890年代,在他讀小學的時候,她就已經90多歲了。因為張信哲是家族長孫,所以老人家一直非常疼愛他。
“老人家離世之后,外婆整理她留下的衣物,我才驚見她花樣的青春歲月。原來這么無法再生的美感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終于能了解,她早已把她對青春、愛情、家庭,以及未來的夢想,一針一線地繡成了美麗的衣裳。” 于是這些成了張信哲的第一批織繡藏品。“其實,我真正開始系統收藏織繡,還是在工作之后,因為那時才有錢去買。”張信哲說,出唱片之后,他的收藏系統也慢慢擴大,從早期單純的閩南風格到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服飾,從民間織繡再到宮廷織繡。

一對19世紀緙絲“萬福萬壽”荷包,年代稍晚,且非皇家御制,但圖文討喜,14萬港元,香港佳士得,2011年秋拍。
雅賞件件巧奪天工之作,真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人人把心中的愿景,都用織繡鋪展在衣衫上了。皇帝希望自己像神龍一樣,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皇后妃嬪則期望鳳凰齊飛,天下安寧。此外,若想富貴,便繡牡丹;若盼愛情,便繡花蝶;若要子孫,便繡百子;若求長壽,便繡仙桃……大多數美好的愿望,即便一時不能實現,或永遠不能實現,繡在繡片上了,穿戴在身上了,心中似乎就踏實了,人也有了最美的一種安慰。

2006年4月,一件乾隆御制的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當時成交價就高達1,468萬港元。這件龍袍,通身鑲滿產于中國東北的細粒珍珠,反映出乾隆皇帝一貫的奢華品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