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臘時期——完美的身體
古希臘人以裸體為美,常把男性裸體與勝利、榮耀、甚至美德聯系在一起。從希臘人體雕塑作品可見,藝術中的身體具有理想化的造型,遵循黃金分割定律,身體各部位對稱勻稱,表情堅毅,姿態優雅,一般帶著“古風式”的模式化微笑。
早期古希臘的雕塑形象,一般是站立的男青年,一只腿向前邁,另一只腿承載著身體重量。到公元前5世紀,隨人們掌握了更多的人體解剖知識,男性裸體雕塑有了一個重大創新,以米隆的《擲鐵餅者》為代表,解決了人物雕塑的重心落在一只腳上的問題,由此改變了人體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公元前4世紀中期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第一座全裸的女雕像,建立了女性裸體雕塑的新傳統。雕像表現了剛剛脫去衣服,正邁步走向海中的阿佛洛狄忒,強調了身體S形優美曲線,臉部雙目微斜,似略感羞澀,充分表現出女性的溫柔嬌媚之態。相比之下,古羅馬人體雕塑更為寫實且更具個性,如大量出現的《奧古斯都像》基本保留其黑瘦的臉型特征。
中世紀——受限的身體
在整個中世紀,藝術形象依托圣經,多為宗教題材。早期基督教藝術,因為受到政府限制,以公共地下墓窟的天頂和壁畫為開端。而基督教強調禁欲、原罪和童貞,因此裸體尤其是女性裸體自然成為藝術的首要禁忌。正如圣經中《最后的審判》所描述的,亞當和夏娃被驅逐出伊甸園——希臘羅馬式的理想化人體一去不復返,人體轉而成為羞恥、罪惡和虛弱的象征。
在9世紀反偶像運動影響下,拜占庭的藝術很少出現形象化的神像,以線條和平涂的色彩的動態為基礎。以教會石柱雕像為特色,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受到抑制,為標準化的正面臉型,體型是平面化的,衣褶被處理為旋動的線條圖案。隨10~11世紀的羅馬式藝術復興,石雕迅速發展起來,人物被塑造得夸張、變形。到13世紀,圣像畫開始流行,以《圣經》為題材,基督受難形象及圣母瑪利亞和圣嬰耶穌的人體形象出現,人物形象相對單調且比例失真——并非藝術水平不夠,而是有意為之。在一些私人傳播的泥金裝飾手抄本圣經及《黃道十二宮》、《奧維德》的插畫中,女性形象開始出現。此時的“哥特式”女人體,有著長長的身體、柔和的曲線、窄胸高腰、小而圓的乳房和凸起的肚子。
文藝復興到18世紀——解禁的身體
意大利文藝復興呼吁傳統價值,回歸希臘羅馬文化,人體再次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題。此階段的一些著名雕塑作品,開始打破古希臘確立的標準模式,融入更多的個性因素,如多納泰羅的青銅雕像《大衛》。在繪畫方面,到文藝復興盛期,人體形象以米開朗基羅筆下的壁畫為典型的例子,女性和男性一樣具有強健的骨骼和肌肉、極其健美的裸體。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廷教堂所繪壁畫《創造亞當》中,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裸體的男子,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由此,近乎全裸的圣塞巴斯蒂安殉難形象開始流行起來。
1486年波提切利為美第奇家族創作的《維納斯的誕生》,作品描繪維納斯從愛琴海中誕生,風神把她吹送到岸邊,而春神芙羅娜用繁星織成的錦衣在岸邊迎接她,維納斯憂郁惆悵地立在象征誕生之源的貝殼上,造型明顯受古希臘雕刻影響,從體態和手勢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維納斯的痕跡,但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與嫻雅,體態顯得嬌弱無力。以塑造女人體出名的藝術家還包括拉斐爾、提香、丁托列托和委羅內塞。
到1600~1750年間,歐洲出現了一種以肉感和浮艷著稱的人體繪畫藝術風格——巴洛克。它摒棄了古典主義造型藝術上的剛勁、挺拔、肅穆、古板的遺風,追求宏偉、生動、熱性、奔放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是一種極端男性化的風格,充滿陽剛之氣,是洶涌狂烈和堅實的。如以健美豐腴、充滿肉欲的人體形象著稱的魯本斯的《醉酒的大力神》及卡拉瓦喬的《勝利的愛神》等。女性形象多為維納斯和三女神。由于受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趣味左右,美化上流社會婦女成為風尚,全裸和半裸的婦女造型以及精美華麗的背景裝飾成為一時的熱點構圖。
巴洛克晚期,一種更具裝飾性和趣味性的風格產生,即洛可可,色彩十分嬌艷,以回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為主。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在藝術家華托、弗拉杰奈爾等藝術家筆下,男女裸體都變得玲瓏纖細,表現出一種纖巧之秀美,如布歇的《維納斯的愛》。在雕塑方面,以貝爾尼尼的《普魯特和普羅塞耳皮娜》為例,戲劇性的情節及激烈的運動,成為這一時期流行的標準。

古典主義時期——理智的身體
世紀,古典歷史畫等傳統題材仍非常流行,激情四溢的巴洛克及性感甜美的洛可可風潮下,女性人體仍是繪畫和雕塑的主要題材。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思考以精細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為了表現理性自律,藝術家把自文藝復興以來的焦點透視技法一直奉為圭臬,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畫風。人們很容易把洛可可藝術看成是對物欲和歡愉的反映,而同時把新古典主義看成是理智對本能的否定。
如藝術家安格爾對表現女性裸體充滿了熱情,他的《泉》是最典型的代表作品,畫中少女身體呈正面站立,擺成古典理想的S型,體態勻稱優美,結構準確,輪廓清晰,肢體修長,肌膚光滑如緞。這種恬靜、抒情和純潔的美不參雜一絲欲望,但與現實離得很遠??梢钥闯?,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奈的裸女體現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時代理想,而安格爾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則是“永恒的美”這一抽象概念。但到19世紀晚期,學院派畫家開始面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畫派的雙重沖擊。
近代藝術——思變的身體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西方近代藝術的兩個代表性流派,出現在19世紀早期,是反抗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其新意在于對影響身體形象完美的不和諧因素毫無避忌且有意引入。如在油畫《梅杜莎之筏》中,浪漫主義畫家杰里科以金字塔形的構圖,刻畫了遇難者的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也給觀眾帶來不適感,這在古典藝術中通常見不到。
自18世紀工業革命后,關于男性美的觀念有了突破性進步,主要不在其外表形象而在其內涵、才能、智慧和勇氣方面。因而19世紀男性裸體更纖長苗條,體現在藝術方面,更多地為雕塑,如皮埃爾-查爾斯·辛馬特的大理石杰作《躲避于帕拉斯祭壇的俄瑞斯忒斯》,羅丹名作《青銅時代》、《思想者》、《吻》等。與浴女題材一樣,到19世紀末,描繪只有男性參加的休閑和社會活動的藝術作品也非常受歡迎。藝術家在表現男女裸體時,將其當作某種社會問題的反映和象征,賦予更深層更復雜的意義。德拉克羅瓦、庫爾貝、德加、高更、莫狄里阿尼、戈雅等人的女性裸體畫皆各具特色。
出現于19世紀60年代的印象主義以及19世紀80到90年代的后印象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種變體。印象派畫家雷諾阿對寫實的要求非常高,在表現女性形象時曾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代表作有《大浴女》。后印象派的塞尚以其形式主義發動了一場針對古典寫實主義的革命,通過對事物內在結構的探索,引導藝術走上了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抽象化道路。愛德華·馬奈更以《草地上的午餐》和《奧林匹亞》中當代語境下的裸體女性,震驚了當時整個社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