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
一.
自從在微博中發布了下面一小段關于業余攝影的議論,并得到成都業余攝影界認可之后;我一直試圖把關于“當代”攝影中的業余立場這一觀點整理成文,但由于生性疏懶,一直沒能提筆,借朋友張駿的攝影展啟動之時,我把這些思想碎片整理如下:
“業余”一詞來源于拉丁語,意指沒有任何實際利益和目的而熱愛于某件事情的人,對應詞“職業”,指的是被雇用的專業人員。
這是一個消解專業領域的時代。各個行業間的跨界行為(另一個領域的業余姿態)產生了一種綜合藝術。跨界合作就是業余姿態。所有的藝術領域都被拉平。“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和數碼攝影民主化,催生出大量的業余攝影愛好者。而海量的業余攝影作品使得攝影回到其本質——紀實的源頭上。
隨著攝影設備的簡化和便利,專業人員和“業余”愛好者的區別已越來越模糊。
當“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藝術品”正漸漸變成一個無解的答案時,攝影的美學標準也變得普適和廣泛了,在今天,個人的親歷體驗和現實的自身魅力混搭在一起,等待著呼之欲出的鏡頭和足夠敏捷的快門速度去發現和凸顯它們,包括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部分和早已被表達過的東西,攝影大眾化、日常化之后,攝影愛好者得到了解放,從專業水準和心靈上更為自由。
在網絡時代,業余攝影的問題與各種藝術問題都連在一起:比如我們通常說到的“西方歷史中的東方影像”這樣的話題。就是因為最初進入中國的傳教和冒險家都是業余攝影家(這也說明了業余攝影和專業攝影身份是不斷轉換的)。他們在中國的業余攝影活動構成了“西方歷史中的東方影像”。其攝影的目的和水準、以及運用,都是超過美學意圖的。我在一次關于成都的攝影展上,看到最早成都青龍場的一張農民趕集的照片。那是一張由傳教士拍攝的影像模糊的圖片,正是西方傳教士和冒險家表現異國情調的業余攝影,同時為我們保留了上世紀初的中國圖景。
今天,海量的觀光照也為我們提供了東方視野中的西方影像。有意思的是:西方歷史中的東方影像都是貧窮的、落后的、民俗的、鄉村的;符合西方人的東方想像。而來自中國人的西方觀光照則全是光鮮的、美麗的、城市的、童話版本的;沒有人會去拍紐約的哈萊姆區或者法國的移民居住點。這也不符合中國人固有的的西方想象。
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讓人眼花瞭亂的旅行、美食、風景圖片,大多數圖片在數碼相機不斷發展開拓的背景下堪稱技術完備,畫面美觀。但真正能夠在攝影類別和風格上有所追求,能夠縱深到畫面之外去發現社會和人文景觀的并不多。但一旦出現這樣的攝影師,其作品一定與大多數專業攝影師有很大的區別和具備相當獨立的視野與眼光,憑借越來越專業的數碼設備,這樣的攝影師往往能夠將自身的專業背景及文化素養運用到獨特的視覺觀念和形式上,成為獨具一格的、不弱于專業人士的攝影人才。
下面會談到藝術家攝影師張駿便是這樣的人。
二.
張駿早年便是成都美術圈的知名人物,油畫作品曾經獲過獎,參加過無數美展。其間張駿兜兜轉轉,改行后又改回來,作的還是與藝術有關的事情。雖然油畫不再涉獵,但幾年前卻又重新愛上了攝影,業余時間全部用于拍攝照片和處理后期,以及在網上發布照片、與網上的攝影愛好者互動。
張駿的照片頗能展現出其專業背景,藝術家的視野和觀察以及生活狀態,一一反映在他的照片中。他喜歡拍攝身邊的藝術家朋友,藝術圈的各類事件,出外旅游的紀實性拍攝。張駿的拍攝隨意但又刻意,尤為注重后期的處理,這就利用上他的油畫專業技術,他曾說過:這是他與別的攝影師不一樣的地方。他把他對油畫色彩運用,構圖和藝術觀念,與攝影圖片融合起來,成為介于“紀實”與“紀虛”之間的具有藝術家特點的藝術照片。
此次展覽中大部份照片拍攝于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和阿維尼翁,時間正是阿爾勒攝影節的活動期間。張駿自己把此次旅行稱為“藝術之旅”,既是藝術家之旅、(同行中有藝術家張曉剛,藝評家黃燎原,電影導演李紅等)又是藝術家追溯藝術之路的旅程。因為他們精心設計了一條與藝術史相關的路線。
展覽中的照片有些是關于“阿爾勒攝影節”的,有些是關于另一個藝術之城阿維尼翁,作為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地點、場景的呈現,他關注的更多的是這些藝術地點、藝術空間與藝術家、藝術品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此次旅行中的中國藝術家的這些關系。
阿爾勒和阿維尼翁因藝術家梵高與畢加索的作品而聞名于世,使這些小城成為藝術史中的重要地理、地標位置。而后來的藝術家們則根據他們畫筆下的地點來到這些真實的場景中,幽思憶舊,緬懷當年的藝術偶像。同時,攝影師把這些現實的場景再次納入藝術圖景中(這次不是用畫筆而用鏡頭),其中的轉換、挪用,已極具“當代性”。其中一幅優美寧靜的風景照片《托萊多的晨曦》與格列柯充滿魔力、扭曲漩渦般的油畫《托萊多風景》具體處于同一視野,顯然是一幅致敬之作,二者對照起來看,也別有意味。這中間若干個世紀已然逝去,若干個藝術英雄也已作古,若干的事件、人物、場景、對話也已成為藝術史上的不朽時空。但是,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大自然和藝術史迎來送往,并不管其中誰會成為下一個梵高、畢加索或格里柯;而想要成為“下一個”的藝術家們從世界各地涌來,憑吊他們心中的偶像,尋覓“藝術神話”里的點點蛛絲馬跡,并誠圖從中獲得某種啟迪或“頓悟”。這就使得一輪又一輪的“藝術之旅”既成就了當地的旅游觀光事業,也成就了攝影師獲取影像的特有的藝術屬性。
張駿此次展出的作品便是借手中之鏡頭,去捕捉、撈取、展開和強調了這一“藝術旅程”的某一瞬間,也切換了與之相關的各個藝術場景、藝術空間(不同的美術館,在不同的美術館中出現在不同的藝術家)。同時,也將這些橫向的瞬間置于了歷史的縱深之處。這既是一段現代藝術史的薄與厚,也是一張藝術照片的薄與厚。
鏡頭穿越藝術時空——素材意義上的藝術史轉換
鏡頭穿越藝術時空——素材意義上的藝術史轉換
鏡頭穿越藝術時空——素材意義上的藝術史轉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