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水墨山水”問鼎世界繪畫寶庫
東方“神韻”融會西方“形勝” 新派山水橫空問世
“金水墨山水”是在中國山水畫史中繼“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金壁山水”、“淺絳山水”、“水墨山水”之后的又一全新藝術風格,由四川成都畫家李金遠先生獨創。
無論是義、法、技,或是韻、意、致,“金水墨山水”都十分講究。據悉,其取法于老子“上善若水”之“道”,得益于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魂”,堅持“以自然為母、以道教為魂、以創新為法”,關注自然、人文、環境,將中國水墨之“神韻”與西方油畫之“形勝”融為一體,形成獨具“天人合一”境界和造化神奇之美的新派山水畫藝術。
據悉,每一幅“金水墨山水”作品都傾注了李金遠的功力心血與心靈煉養,其間融匯了透視天地的生命哲學關照,同時也不斷演繹著“與物有益”、“與物為春”的共感活動。這批新穎力作問世,便為中國畫壇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也把中國當代繪畫藝術再次推向世界。

當代中國山水畫大師李可染、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畫家范曾高度贊揚李金遠的藝術創作,與李金遠共同出版精品畫冊。范曾與李金遠素不相識,觀其作品后撰寫了《關照心中的自然》評論文章。范曾先生在文章中說:當看到李金遠那氣象多邊的山水畫,我會覺得內心的“自然”比自然的“自然”從藝術層面上來說更重要,通過自然景觀來關照自我心跡,敘述自己的故事,這種由自然向內心的轉變是藝術家一生的課題。
頂級權威拍賣啟動“金水墨”拍賣 新派之作嶄露頭角
李金遠知名度和作品的升值潛力將進一步提升
李金遠作品市場在2013 年實現了第一次絕對意義上的突破。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這三家國內頂級拍賣企業均上拍了李金遠老師作品,并悉數成交,市場最高價紀錄上升至34.5 萬元。這件名為《李金遠天界• 春之九鏡心》作品在中國嘉德成交,折合4.2萬元/ 平方尺。與2005 年李金遠作品的市場相比,8 年時間,其作品的價格升值了近10 倍。2013 年,李金遠作品市場的廣度也進一步拓寬。北京、四川、重慶、云南、香港等地方拍賣公司均有李金遠作品上拍。其中四川和重慶是其作品的主要交易市場。即使在藝術品市場顯下滑趨勢的2013 年下半年,李金遠先生一幅四平方尺的《巴蜀金水墨山水》在2013 年12 月15 日中國嘉德拍賣中, 仍以13.62 萬元成交(每平方尺均價3.4 萬元)。專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華夏文化基金會副會長高峰先生認為“川籍藝術家(李金遠先生)以獨創個性語言把四川藏羌高原表現得非常有感染力。”
從發展趨勢來看,進入國內一線拍賣市場是李金遠作品市場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在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翰海的成功拍賣,以及這些公司對當代水墨市場的積極布局和建設,可以預知李金遠作品今后將更多的出現在國內一線拍賣市場中。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升值潛力將進一步提升。

2013年 6月,李金遠作品《金秋》在北京翰海以11.5萬成交(每平方尺2.7萬)

作品《楓林傍雪》在北京保利以25.3萬成交(每平方尺3.16萬)

李金遠作品《天界春之九》在中國嘉德以34.5萬成交(每平方尺4.2萬)

2013年在成都市文化局組織的“成都畫派”候選人投票中,截止,12月30日晚20點,李金遠先生以53多萬票,位居榜首。
劉金彪:李金遠的創作是有“三大奇跡”出現的
李金遠能夠成為未來震驚中外的藝術大家
(劉金彪:北京大學政府管理交流中心戰略專家、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我對藝術做研究、搞策劃,主要是對有關藝術市場的研究。 二十余年來我沒有中斷過,對很多個案進行過研究。經過我所能見到過的李金遠老師的資料進行研究和評估,我認為,李金遠老師能夠成為未來震驚中外的大家。
我所見到的評價李金遠老師的23篇文章當中,有三個人的文章最為關鍵。一個是范曾的。范曾的文章雖然很短,但是他完全從國學的高度來評價李老師的作品。第二個就是臺灣的羅青。羅青是把李老師放在歷史畫卷當中,就是在一系列的中國畫家,從他們在歷史上的流派影響、作用乃至傳承,把李老師放在中間,他認為李老師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個評價是不得了的,而且他說的并不是沒有根據的、“吹的”,他是有根據的。他根據整個中國繪畫的流派,特別是開宗立派。李金遠是屬于開宗立派的。中國還有很多開宗立派啊,比如,中國劉文西的黃土、于志學的冰雪等。但是我認為呢,羅青先生講的李金遠是在歷史的前前后后,幾百年、上千年來中國美術史上的影響。第三個就是美國的高爾泰。高爾泰從中西文化學,從美學的角度、禪學的角度,發現李老師的內心世界。我認為,這三篇文章就是一個“鼎”。通過“鼎”的三個“足”,就可以把李老師的學術地位支撐起來。
現在藝術品市場主要還是在北京、在上海。在成都這個地方,包括整個四川,我們說李金遠老師作品本身具有巨大的價值,但現實中還有沒有追上去,也還沒有在全國形成公認的正確評價。從李老師的拍賣行情可以看出,過萬的作品都是在北京成交的,四川的那幾個拍賣機構都是每幅幾千塊錢成交的。這說明藝術品最大的市場就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其他的地區還都不行。香港一直都是國際性市場,主要是蘇富比、佳士得幾個比較大的拍賣公司盤踞了這么多年的緣故。按照我對拍賣行的分析,李金遠作品拍賣成交的最低價是每平尺513元吧,最高價是4萬多,增長空間是84倍,這是不得了的,而且這個時間很短。
我研究了李金遠的創作。李金遠是有“三大奇跡”出現的。第一個是“塔馬溝”。這個是他發現藝術創作的真諦,這是一個“破荒”的重大發現;第二個就是在日本,去看火山爆發;第三個就是在法國,您一回頭,就看到了繪畫的丙稀金顏料。這三個是李金遠先生今天能夠獨步畫壇的“三大奇跡”。
對李金遠而言,從國學、道學、甚至到基督教,這些宗教文化對他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因為從別人的評論還是從他的自述中都能看到,就是我能通過這些語言文字,看到他內心世界的一些東西,這都是很多人不經意的。在韶關瞻仰利瑪竇遺跡,尤其他在看他的第二個傳教駐地時,荒沒的廢墟當中還有一些小草,他很有感觸。這對一個畫家來講,能關注到這些細節,說明他的內心世界是非常復雜,非常豐富的。也就是反過來講,利瑪竇這么一位名人,400多年前他來到中國,他來傳播西方文化,來傳播基督教,他所走的這個足跡實際上對李老師的這個藝術創作影響是巨大的。李金遠沿著利瑪竇的傳教足跡來到北京,又到意大利,又到利瑪竇故里的小巷子去看。這些東西我覺得實際上是李金遠人生經歷和閱歷的一個積累,一個積淀。所以說,從李金遠先生的內心世界都能看到,他必將會取得偉大的成功。
李金遠的作品里面沒有一點俗氣,這非常了不得。李金遠能夠從農家子弟到后來自己走出這么一條藝術道路,是相當了不起的,而且以我現在對他的一個評價就是,他的作品實際上是集合了哲學、文學的繪畫,誕生了一個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偉大作品。這個審美不是簡單地從繪畫學角度來評價的,里面有文學造詣,里面又有哲學思想。他的終極思想是“歸元論”,這“歸元論”在國外就是“教”,在國內就是“道”,這就是哲學思想。
總之,我認為,李老師能夠成為未來震驚中外的藝術大家。(摘自2013年9月24日劉金彪在成都李金遠學術交流會上的談話)

李金遠 《天界之一》 鏡心
心游天地聚生氣 懷抱古今鑄畫魂
李金遠“金水墨山水”對中國山水畫語言做出重要貢獻
我們可以對李金遠以“金水墨山水”為代表的繪畫藝術作一番總的概括了。
毫無疑問,“金水墨山水”集中代表了李金遠的繪畫成就以及繪畫上的學術上地位。如果從形式特征看,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四句話:恣肆的筆墨,奇異的構圖,絢爛的色彩,壯美的意境。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的審美特征加以闡釋,以揭開“金水墨山水”的神秘面紗。
其一,創作主體的體驗性。
李金遠筆下的水墨畫,特別是他的“金水墨山水”無一不是他個體生命在張揚主體性時,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的人生體驗獲得的極為豐富的情感和意識,這其中貫穿了他敬畏一切生靈的生命意識,順應天地恒律的自然意識,珍視苦難的悲劇意識,同情弱者的慈悲為懷的宗教意識。
李金遠在表達上述情感和意緒時,常常將主體意識和心靈切轉為一個宇宙生命的流程。他擷取的是這個流程中的瞬間,是瞬間里伸延的生命,是生命中透出的頑強不屈的人格力量。他雖然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展呈了宇宙問悲壯慘烈的生命跡象,世間痛苦多難的凄涼景象,但最終表現的是樂觀支配憂患,生命征服死亡的力量,甚至還展示了對苦難世界進行救贖的可能。他的繪畫藝術形象上使我們感受到的不單是對災難的恐懼,對死亡的抵抗,更重要的還有化解苦難與黑暗,走向歡樂與光明的力量。
其二,表現手法的意象性。
李金遠以“金水墨山水”為代表的繪畫既不同于傳統繪畫中強調的“應物象形”,也不同于宋代以來的文人畫主張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更不同于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荒延不經,它是有象的,但絕非具象之“象”,它是有意的,但絕非虛無縹渺的“意”,準確說,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這實與老子“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十分契合,畫家深知,單純的“象”勢必導致表義的狹隘,而不附在象上的“意”又會造成畫境的單薄。因此,畫家在創作時,通過具象與意象的整合,恰到好處的表現了東方神秘主義的精神旨趣。恰如范曾所言“在注重內在精神氣質的中國山水畫與側重外在形式的西方繪畫里,李金遠把這兩者結合得很自然。”我們可以把這種意象性看作是物象與意象的統一,人性、神性、自然性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道與技的統一。李金遠的許多畫作,我們雖然不能確切地感知具體指向,但我們卻能感愛到畫中所傳達的精神旨趣。“傳統山水畫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自然觀,整體感悟式的藝術思維方式,在他那里獲得了新的生命,蘊藉著東方精神,滲和著東方性的神秘的力和美。”(孫美蘭語)
其三,藝術構成的動態性。
李金遠以“金水墨山水”為代表的繪畫在呈現宇宙本體的同時,也呈現出自然的多種情態,黎明的熹微,多情的草地,渾純的夜幕,閃爍下的北斗,朦朧的月色,漠漠的細雨,迷茫的煙林,溫潤的氈賬,奔馳的毛牛,嘶鳴的天馬……我們不僅為那橫掃的斗筆,自然交錯的形線空白,跳躍的飽點,滲化的水跡,奔魄的冷金,漫延的墨痕陶醉,同時也為那藝術世界里萬物流動飄移,瞬息萬變的宇宙生命感染,被引進一個共鳴著的心靈歷程去體驗發現自我,創造自我,肯定自我的審美愉悅。又由于李金遠創作時非常借助偶發性和隨機性,所以他筆下的形象常處于變動之中,這是他們作品所具有的偶然性、原創性和不可復制性的最重要原因。
其四,色彩運用上的抒情性。
李金遠“金水墨山水”為代表的繪畫最具生命情調和個性特征的,是他獨出心裁的色彩運用。這一點可以說超出了當今任何一位畫家,也是與傳統水墨畫拉開視覺差距的最根本的特征。李金遠完全顛覆了傳統水墨繪畫所謂的“墨生五色”、“水墨為上”等傳統觀念,賦予色彩以嶄新的生命情調和人文精神。他筆下的色彩之濃烈,之燦爛,對比之強烈,讓人目眩神驚,無論是象征悲壯的紅色,象征生命的綠色,象征神秘的紫色,象征荒誕的橙色,在他筆下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特別是冷金色的大膽運用,創造出一種神秘深邃又博大精深的意境。在作品上,我們看到的冷金色具有多方面意義,或營造一種幽玄的氣氛,或提示一種特殊的細歷,或渲染一種傷感的情調,或述說一種過往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隨心所欲,恰到好處。畫中冷金色已不再作為一種媒介出現,它本身就在抒發和表達情感,當冷金色與其它顏色混融一片時,冷金色往往成為最提神的語言,如同詩歌中的警句,文章中的名言,它點綴其間,讓文章煥然生彩。筆者認為,李金遠繪畫可以稱之為當代浪漫主義山水畫的典型代表,而色彩的大膽運用正是其浪漫主義精神的核心元素,也正是對色彩的創造性運用,才沖破了傳統水墨畫固有觀念禁錮和束縛打破了東西方繪畫觀念上的壁壘,使其作品更具有世界性意義。

李金遠 《天山歸牧》 鏡心 2013年作
總之,李金遠獨創的“金水墨山水”取法于老子“上善若水”之道,得益于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魂,堅持“以自然為母,以道教為用,以創新為法,”關注自然、人文、環境,將中國水墨之“神韻”與西方油畫之“形勝”融為一體,形成獨具“天人合一”境界和造化神奇之美的新派山水畫藝術。
“金水墨山水”是中國山水畫史中繼“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淺絳山水”、“水墨山水”、“潑墨潑彩山水”之后,又一全新的藝術風格。中國山水畫爛觴于晉,成熟于唐。唐代李思訓首創著色山水,確立了青綠山水的基本創作特色。唐代王維首創水墨山水開文人水墨畫先河。兩宋之交前后又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三個門類。這三個門類在元、明、清三代各自發展并相互影響,而以小青綠山水為盛。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輝煌,大青綠山水長于燦爛明艷,小青綠山水妙在溫蘊俊秀。而淺絳山水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此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徹。明末藍瑛又創沒骨重彩山水,后來,張大千、劉海粟等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青綠潑彩山水。
在中國山水畫發展現代史上,第一個要提到張大千,大千先生早期的山水畫基本上沿襲傳統路徑。他旅居海外,特別是在美國和巴西時,畫風陡然一變,他在沒骨重彩山水基礎上,大膽借助西方繪畫重色彩的特點運用潑墨潑彩方法,創出了畫風鮮亮的潑墨潑彩山水畫。
黃賓虹則把水墨山水推向了一座高峰。他的畫不拘泥于物象,運用積墨法,強調蒼莾筆墨,渾純的元氣,作品直入渾厚華滋的境界,表現出天地自然“雄渾”的總體形象。傅抱石也在山水畫創新上卓有建樹,他在寓居四川時創造的散筆皴生動地表現了蜀中山水靈逸雅致的魂魄。
林鳳眠雖然不以山水稱勝,但他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他在探索過程中由早期關注水墨和傳統,漸漸轉向關注西方現代油畫,研究并吸收印象派、野獸派、主體主義、表現主義等畫派的技法和色彩,再結合中國傳統繪畫逐漸形成了“林風眠格林”的彩墨畫。
而李金遠所創“金水墨”山水,可謂是集中西繪畫之優長,既重視營造整體氣氛,又不放棄傳統繪畫對筆墨的講求,同時還借助多種色彩媒介,特別是大膽地融合丙烯金,使畫面更加凝重,畫風更加抒情,把丙烯金與水墨巧妙融于一體,是李金遠對中國山水畫語言形態的一大貢獻。

李金遠 《天界之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