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德同志持其法書一幀,鐵劃銀鉤,滿紙龍飛鳳舞,古氣縱橫。細觀其用筆,點畫分行布白,極盡草書之能事。蓋已深得古人之奧,又能出于新意也。書數語志佩!——錢松喦 庚申新春(1980年)
筆盛力遒開新面。——陸儼少 1984年7月于上海
祥德君書有六朝人風格也。——賴少其 1979年于合肥
書擅多體,尤精行草書,所作草書遒勁豪邁,直追魏晉之風。——應野平 1984年于上海
閔君祥德,聰明好學,奮發有為,以英年之姿,長期對書法藝術努力不懈。植基于漢魏、晉唐各代碑刻,觀摩磨練,功深力厚。用力既久,得前人書藝佳妙處甚多,卓然有成。故其所作篆、隸、行、草、正,各體皆備。健筆縱橫,揮灑自如,潛心探索,兼擅著述。令識者共欣賞心佩,聞名中外,殊可喜也。——黃養輝 1993年6月于金陵書舍 年八十有三
昔者孫虔禮稱右軍書太史箴縱橫爭折,今觀祥德君之作風格有似焉。——沈鵬 壬戊于京華(1982年)
我曾作論祝允明書法詩一首,“靜如處子依窗嘆,動若驚蛇入草灘”。閔祥德能效法古賢,作書不是一味地放,而是能放能收,能動能靜,能巨能細,使其作品顯得多姿多彩。——劉藝 1993年平6月于北京
“千載跡多傳一日,百年功正借三余”這兩句詩,是鄧石如對自己一生從事書法藝術的終結。我覺得這兩句詩,對于我的藝友閔祥德的翰墨生涯,也是最合適不過的。
閔君成名較早,未到而立之年,即以奇縱之行草書著稱於世。我是在1982年,有幸與閔君相處并成為莫逆之忘年交。當時,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榮譽。但是,閔君深知“藝無止境”,若要在藝術上有所大成,乃必須不斷地完善和充實自己的學養。一日,我們相聚一起談藝論書,他以我為知己,向我傾瀉大志。別后,聞閔君終日埋頭苦修,一心治學,我深為贊許焉。
自此以后,經過十余年,閔君書學大進。筆墨日益老練,已從“險絕”而逐漸趨於“平正”。尤為可貴的,是在這十余年中,從事書法理論研究,旁搜廣涉,已出版著作近十部,為普及書法知識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已成為國內和海外公認的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我對閔君獲得卓越成就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深為了解,至為感動。當閔君囑我為其《書法集》作“跋”時,乃欣然應命。為賞其才,祝其成,更贊其志,故識數語於書后。
我在1991年《與友人論詩書修養》中有兩句詩:“人真無欲誠非易,書到成名亦大難”,現在即以此句,奉獻“醉墨齋”主人,并作為這篇“跋”的結束語。但不知書壇同仁特別是青年書友以為然否?——劉夜鋒 1993年7月10日
閔祥德先生近來在江蘇美術館展出他近百件書法精品力作,正草篆隸齊全,個人面目迥異暢達,風格獨樹一幟,惹得眾人駐足觀賞良久,并紛紛留影。
閔先生是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后被調往南京財經大學藝術學院任教授。我早就久仰閔先生大名,此次展覽對先生更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書法集中沈鵬、劉開渠、謝稚柳先生先后都給他題了簽。他著作等身,熱心于書法研究與理論普及,在教學崗位上苦心耕耘。他長年勞作,香煙將左手熏得焦黃,筆將右手磨出老繭,換來了學校師生的愛戴,創作上的豐收,學術上的成果,換來了國務院特殊津貼,換來了無數令人羨慕的成就。
我們是同道,對閔先生現取得的一切,我真心祝賀,也作自勉。——孫曉云 2005年3月于金陵
祥德先生出道甚早,書體風格獨具匠心,極具特色,極好.——張海 癸巳年(2013年)
眾名家評說閔祥德的書法藝術
眾名家評說閔祥德的書法藝術
眾名家評說閔祥德的書法藝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