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歲末,筆者前往維吉尼亞州老人公寓看望年近九旬、畫虎75年的宦壘老人(畫界稱他姑蘇虎叟)。從2006年開始,每年歲末我都要拜訪這位華府的老畫家。在他的書房兼畫室,一定能看到他為《世界周刊》創作的一年一幅的賀歲生肖畫。可進入宦老畫室,卻沒有見到2014年的賀歲駿馬。宦老說,他本想以“任重道遠”為題繪一幅駿馬圖,可想來想去,總是下不了筆。后決定改畫《歡天喜地》恭賀迎新。原來,宦老是希望將七十余年參研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心得,用耕耘不綴的畫筆,繪出當下中國與當今世界所需的和解、和諧的“和”,以及匯合、融合的“合”,而“和”與“合”的兩個人物形象出自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宦老說:兒時隨父母參加大人婚禮,常能在婚禮大廳看到《和合圖》的畫軸。畫軸上有兩個出家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寒山一只手持荷花,另一只手逗趣蝙蝠;拾得手捧著裝有五只蝙蝠的盒子,一只喜鵲站在拾得額頭上。畫軸上的兩人,笑容可掬,十分惹人喜愛。聽大人們說,這是祝賀新婚夫婦永結同心、百年和(合)好。不過,宦老也說,他兒時見過的《和合圖》在抗戰后再也未見,今日在網上見到的《和合圖》也史稱《寒山拾得圖》,包括最負盛名的是明代蔣貴與清代羅聘的《寒山拾得圖》都與他記憶中的《和合圖》大不相同,如在蔣貴羅聘的作品中,既無蝙蝠、喜鵲,也無荷花、盒子,更無寒山逗趣從拾得的盒中飛出的蝙蝠的畫面。
當宦老講述到“寒山逗趣從拾得的盒中飛出的蝙蝠”時,直覺告訴我,這個情節也許有更深層的寓意。于是,懇請宦老闡解其詳。宦老說:寒山逗趣蝙蝠的情節,除了有飛來五只蝙蝠的“五福臨門”與一只喜鵲站在額頭的“喜上眉梢”相映成趣以外,還隱含著“和”與“合”的先后次序,即有先“合”(盒)而后“和”(荷)的次序。而這個次序的悟出,是受到曼德拉葬禮報道中頻繁出現的“和解”一詞中的“和”的啟發。根據兒時記憶中《和合圖》,拾得開盒放蝙蝠在前,寒山逗趣蝙蝠在后的情節,這里古人暗喻“和合”的次序是“合和”。據此,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應當是匯合、融合“合”在前,而和解、和諧的“和”在后,即應當是有了思想上的匯合與感情上的融合之后,才能有歷史上的和解與現實中的和諧。
宦老說:當下中國的改革與當今世界的前行,需要的正是這種“和合”精神。說的更透一點應當是“合和”精神。另據史書記載,的確也是“合僧”拾得入寺在前,“和僧”寒山入寺在后。誠然,不論拾得寒山誰先誰后,唐稱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僧”、宋稱他們為“和合二仙”、清雍正封他們“和合二圣”都顯示:在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中“和合”是相輔相成的,至少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宦老在《歡天喜地》中令成語故事“五福臨門”與“喜上眉梢”同時出現,再現了“和”“合”的不可分割的內質。言談中,宦老還對寒山拾得的著名問答【寒山: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句話贊譽有加。
宦老說:“寒山拾得的這段問答,其實是對《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及第六十八章“不爭之德”的思想的貼切注釋,這兩句話的核心思想都不離“和合”二字。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以和為貴”與“和而不同”的思想也值得稱道。總之,夫妻“和合”就不愁家庭不和諧;國民“和合”就不愁社會不和諧;人類“和合”就不愁世界不和諧。而“家和萬事興”與“國和天下平”的思想,其實都是在講“和合”。
縱觀中華文明的文化發展史,“和合”的思想不僅本身博大精深,還承載著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與夢想。然而,這一切對于一個年近九旬的老人而言,青少年時代的澎湃激情也許不會再有,但這位上海大夏大學1950年元月畢業的新中國第一代學子,在64年來他一直記著當年畢業典禮上老校長歐元懷的一句話:把“榮宗耀親”的個人心理,擴展到祖國的愛,廣大人民的愛!宦老動情地說:老校長愛祖國愛人民的臨別贈言,也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
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已35年,在人們的生活品質與社會文明程度的整體提高的當下“和合精神”不可或缺;中國在與亞洲諸國乃至世界各國關系的處理中也仍舊需要“和合精神”。在馬年即將到來之際,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久彌新的“和合精神”,宦老重繪中國成語繪畫中缺失的五福臨門(歡天)與喜上眉梢(喜地)并將“歡天”與“喜地”兩者珠聯璧合,這不僅令國人眼界大開,也讓寒山寺里的寒山拾得塑像蓬蓽生輝,更為促進“人與人”和“國與國”間匯合與融合營造了和解與和諧的社會氛圍。由此看來,無論這位兒時在蘇州長大的老畫家繪出怎樣的駿馬,的確是難以表達其心中對中國與世界的希冀,而正是這份希冀之心才讓2014年的《駿馬圖》變成了填補中國成語繪畫空白的《歡天喜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