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藝術品投資是個熱詞,投資藝術品真能賺錢嗎?怎么賺錢?張逸群是個深諳藝術品市場投資樂趣的人。他的故事是一個既享受到貼近藝術的樂趣,又享受到賺錢樂趣的典型案例。張逸群在圈里很經典的一句話是,賺錢賺的做夢都會笑醒。
張逸群:
玩轉兩岸藝術市場
冬日的上海,陰冷蕭瑟,當人們都已經把毛衣、羊毛大衣、皮衣穿上身的時候,張逸群大紅色的短袖T恤和深藍色的馬甲在一群身著毛衣、中式棉褸的藝術圈名流中顯得十分扎眼。朋克頭、個子瘦小、動作敏捷、語速飛快、風趣幽默,與以穩重、深沉為標簽的藝術圈大佬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他身上,看不到50多歲功成名就的老成持重,更多的是比30多歲年輕人還鮮明的活力和朝氣。
張逸群說,做藝術這行,是三輩子修來的福氣。他笑言,做律師,是要靠把別人告倒掙錢;做醫生,要靠在別人身上動刀掙錢,都不大好;只有做藝術,邊欣賞美的事物邊掙錢,最好。
他是臺灣地區畫廊協會的理事長,在兩岸活動頻繁,不僅把臺灣地區的畫廊組團帶入祖國大陸,還把大陸的畫廊、藏家、藝術家介紹給臺灣;他是臺灣傳承畫廊的老板,在臺灣卻只推廣、銷售大陸的藝術家作品,一做就是24年;他同時也是一位收藏家,曾為了買李鐵夫的畫幾乎傾家蕩產。對簽約畫家的作品,他通常賣一部分、收藏一部分,幾年甚至十幾年后,市場爆發,賺到“要暈倒”;他還是兩個女兒的父親,認定這個行業好,堅定不移地要把兩個女兒也拉進來,他說,“我剛開畫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把這個事業代代相傳,所以畫廊名字叫‘傳承’。”
從400幅畫起家到2500件作品
張逸群以前可能從沒想到要開畫廊,因為 “沒條件”。他既沒有雄厚的資本,在臺灣也沒有藝術家資源,更沒有專業知識。但是,機緣巧合,他卻走上了這條路,且穩扎穩打24年。
張逸群原本是個新聞人,制作電視節目,在媒體工作的9年間,跑遍了世界各地,收入頗豐。他相信“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所以總想到祖國大陸來發展。1988年,張逸群為拍節目赴大陸考察,認識了一批年輕的藝術家朋友。他說,那些藝術家的作品“真好”,而且“真便宜”。因為他口才好,社會活動能力比較強,朋友們就攛掇著他開畫廊。他一咬牙,回臺北辭了職,再到杭州,開始學習。張逸群說,那時候,他每天看書瘋狂到天不亮不睡;同時堅持自己不成功不上床,有床也不睡,就睡地板,頗有些“頭懸梁、錐刺骨”的勁兒。半年后,他賣了兩棟房子,買回了400幅畫,就這樣,傳承藝術中心開張了。
一開始的時候,張逸群做得很艱辛,他賣的都是大陸藝術家的作品,跟臺灣市場沒什么關系,在臺灣沒有發表、被介紹的機會;當時85%是油畫的天下,他賣的又全是水墨畫,自己給它們命名為“新浙系”,全是中國美術學院師生的作品,在油畫大行其道的市場上也不占優勢。但他自己很喜歡水墨。他說,中國人在油畫上很難超過西方,也不可能一直靠諷刺、嘲笑自我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歸根結底要靠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技法,自己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所以他很認真地推銷這些作品,給藏家介紹,帶到國外參加博覽會等等。市場慢慢做,價格慢慢漲,也頗吻合他的脾性。他說并不希望一位新藝術家的作品,一下子賣到賺翻,這樣藝術家會很浮躁,他接下來會很難做。
在2000年以前,張逸群簽約畫家的作品市場基本都在海外,跟中國大陸市場沒什么接觸。但后來水墨作品的市場有一波上漲,尤其是在2003、2004年,水墨畫市場有一個大躍升。他畫廊旗下的藝術家經過多年的成長,藝術造詣和學術地位在大陸已經被認可,作品價格有很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藏家收藏他們的作品。“當他們知道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在我手里之后,就找我買,不是買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只要我手里的有名的藝術家的作品,都要。那時候,我這邊作品剛到,就有人拎著現金來買。”有位畫廊主從他這里拿到一批作品,5天就賣完了。
張逸群旗下的一位藝術家(陳向迅)最近要在北京舉行個人大展,他的作品開始水漲船高。這時候就有人到處找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張逸群藏有很多他的作品,有些藝術家自己都沒有了。“雖然我手里有,但不可能全部賣掉,我還要留一部分,以后只可能會更好。”有時候,手邊現金多了,他也會想辦法,再從臺灣的藏家手中補回一部分當年售出的精品。
張逸群認為,這反映出大陸藏家跟臺灣藏家不同,臺灣藏家是喜歡一位藝術家,就每次展覽都來看,買一、兩幅精品,明年再來,一年一年的積累,可能十幾年下來,對這位藝術家作品的收藏已經形成一個系統,而且張張精彩。現在大陸藏家往往是揀名頭大的,好像有個名單,“你要有,我包了。”所以這個生意好做啊。
但張逸群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好做,是因為他有20多年的積累。現在他有2500件作品,在2007年北京設立了分支機構,并隨時保有兩年的“戰備量”,就是市場再怎么慘淡,兩年不進賬,他也照樣能撐下去。
玩轉二手市場
另外,還有一個二手市場讓張逸群“玩”得不亦樂乎。張逸群說,一個畫廊要做好,開得長久,絕對考驗畫廊主的眼光。選對了沒有,非常重要。有些畫廊賣出去畫,還怕別人回來找,因為怕沒有幫忙脫手的機會。他則不怕,他賣出去的作品都能以更好的價錢收回來,有人等著要。對張逸群來說,他的好作品,不僅收在自己的倉庫里,還掛在別人家的墻上。從他手上出去的什么作品在誰家,他一清二楚。打個比方,有人要特定的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就去“喊”,“二十萬有沒有人賣?”有人響應,買進來;再“喊”“二十二萬、二十五萬有沒有人賣,”有人響應,再收進來。這個過程其實根本不用經過他的手,直接從一位藏家的墻上,到貨運公司,再到另一位藏家的墻上,而賣出作品的那位藏家墻上空了,又需要添一張新作品,就這樣周而復始。張逸群說,在畫廊里銷售、介紹作品都是工作人員的事兒,他主要是跟朋友、客戶吃吃飯、喝喝茶,談笑間生意就做成了。
前幾年,張逸群主要是大陸、臺灣兩頭跑,在北京、上海、蘇州都有置業。但現在他明確表示,要回臺灣。他在臺灣的會所將會開張。有人以為他要撤回臺灣去。他說,其實不是。現在臺灣的藝術消費氛圍非常好,稱得上全民收藏。他的很多老客戶收藏他畫廊的作品已經十幾、二十幾年,現在市場有很大的變化,“我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他們過去的收藏升值,同時帶一批年輕的藝術家給他們。”另外,張逸群請大陸的一些藏家到臺灣去,發現他們對臺灣的藝術作品也很喜歡,而且價格更便宜。所以,張逸群希望把臺灣的藝術家帶出來,帶到大陸市場甚至國際市場。
時間紅利與饑餓營銷
張逸群一直堅信做藝術不能急躁,一定要慢慢積累。他旗下的藝術家的作品,一邊賣一邊留,年輕的,全收藏;年紀大的,就收藏一半賣一半,因為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兌現了一部分。他希望給藝術家一個成長、磨煉的空間和時間,等時機成熟,市場爆發,一張原來標價二三萬塊錢的作品,幾年或十幾年之后就會有數十倍的漲幅,即使是當時一些賣不掉的作品,現在拿出來,又能賣個好價錢,而他當年的成本是很低的。
張逸群有些生意經基本上可以用饑餓營銷來概括。比如,他帶藝術家的作品參加藝博會,投入需要100萬臺幣,因為藝術家在當地知名度并不高,就算把全部的作品賣掉,仍然要虧40%。而他則選擇不賣,只是展示。因為數年后,這批作品售出,不但可以連本帶利取回,而且可以賺得更多更多,他不賣的深層意義,正是表示看好這些藝術家的未來。若是藏家真喜歡可以明年再來,因為明年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提供。藏家會很驚訝,對這個畫廊和這個藝術家印象深刻,留下名片,下次再來。就這樣,張逸群為他簽約的藝術家慢慢擴大影響。有時候一件好的作品,不少藏家都想要,但張逸群并不會因為有人買就急著賣出去,而是一次次帶著它去展覽,不斷積累作品的能見度,時機成熟時,再售出,這樣一來,他的寶貝就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現在的張逸群仍在不斷培養年輕的藝術家。一位簽約的哈爾濱藝術家,他已經給了四年稿費,到現在一張作品還沒交付,因為她總想進一步的修改。張逸群說,“沒關系,我愿意等”。看到藝術家態度如此嚴謹,他反而很高興。還有一位年輕人,并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藝術教育,但因為作品好,張逸群也簽。有人笑話他多事,他說不是多事,“是要給后面的人,有一個夢可想,我們這樣的人再不支持他們誰支持?”其實張逸群在支撐別人夢想的同時,也給了自己一個夢,那就是幾年或者十幾年后,這些作品的市場價值會有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