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銳收藏的陰沉木作品

海南古陶瓷


古陶瓷、陰沉木、椰雕等都是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符號的珍稀資源
近年來,在海南,不僅是古陶,沉香、陰沉木、黎錦、古船木、椰雕等具有海南文化符號的珍稀文化藝術資源也長期存在作坊式、地下式的低層面運營。從全省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情況來看,尚存在“散、小、弱、失”的現狀,業界渴求一種集中、規?;奈幕a業園的出現,將海南文化符號打造成文化產業的精品工程。
古陶瓷、沉香、陰沉木等海南文化符號急需行業整合,業界呼吁納入特色展品,興建彰顯文化的小館所。
去年12月29日,記者走進張銳“海的故事”收藏屋中看到,在這間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大大小小的古陶瓷碎片被編號并放在不同的籮筐里裝著。
古陶瓷秘藏著燦爛的中華文明,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物。在海南,集中發現古陶瓷的位置位于南海西沙水域。它對研究南海諸島和未來海南文化開發都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部分漁民打撈海撈瓷之后,往往看中它的經濟價值,而非考古價值。”十余年來專注于海南民間珍稀文化藝術資源收藏的張銳無不遺憾地表示,從考古角度來看,碎片更有價值,釉的厚度、位置,均傳遞出很多文物信息,但具有研究價值的海撈瓷往往被遺棄。
大量海南特色文化資源流失省外
目前,古陶瓷資源大都已流失到省外。據業內人士估計,海南古陶瓷資源的80%流失到省外,省內古陶瓷資源存量約占20%,省外主要流向區域為北京、上海、廣東等。
除了古陶瓷流失省外,作為海南本土文化符號的陰沉木、黃花梨、沉香等也均不同程度地呈現此狀。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南市場每年陰沉木收購總量約3000噸,但大部分的陰沉木資源均流向島外。“陰沉木是海南古代地貌的見證,其特點是,數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在陰沉木收藏者、海南根雕文化藝術協會會長張進山看來,陰沉木的流失除了省外收藏市場需求較大外,主要原因在于省內設計與工藝較差,市場也在外地。“這就需要一些上規模的陰沉木、根雕的集中展館,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海南的文化符號,培養更多的根雕藝術家,才不愧對海南山奇水秀、林深水闊的千姿百態陰沉木資源。”
一位沉香收藏愛好者告訴記者,他曾多次走訪海南的黎族苗族人家。“很多黎族苗族的家庭都有一塊祖傳的沉香,兄弟姐妹各分得一小塊,沉香不外傳,待到生病時就用小刀切塊泡水治病。”該收藏人士表示,長期零敲碎打的“小作坊式”的方式,并沒有讓被譽為“沉香王國”的海南打造出成熟的沉香產業鏈,從沉香的藥用養生功能上看,如果有一個集中式的平臺展示沉香文化將有利于整合沉香產業鏈。
領跑:
特色文化精品崛起
值得慶幸的是,在海南,已經有一批著力搶救珍稀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精品,著力建設產業園的“領跑者”。
日前,由張銳發起的“海南省珍寶博物院”項目已獲批,不久將落戶海南省國家花卉文化產業園。據張銳介紹,該博物院將通過“小而精”的產業園展示平臺,將獨特的黎錦、黃花梨、沉香、陰沉木等珍稀文化藝術資源及藝術創意設計布展。希望借此喚醒社會公眾對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和珍愛意識,通過展示與購買消費相結合的形式,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有效融合。
“我希望將博物院打造成文化精品的領跑者。”張銳告訴記者,通過這樣的平臺,也可對文化資源的準入門檻進行把關,防止和杜絕贗品、社會欺詐等現象的出現。
不僅是海南珍稀文化藝術資源需要呵護與開發、傳承,海南本土豐富的紅色文化也納入了我省文化建設者們的發力范疇。
自2005年底開始籌建的樂東毛公城項目,近日將有新動作。“我們希望不僅是毛公山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還將著力于把該項目打造成海南最大的紅色文化基地。”去年12月30日,毛公城項目董事長助理滿延修指著一份規劃設計圖紙告訴記者,這個占地900畝的版圖,將建設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興城鎮化改造示范區、國家機關干部養生養老基地等項目。
“我們希望通過產業園的形式打造一批特色的旅游產品。”滿延修介紹,未來將用6年的時間,打造紅色文化,讓游客從原先對毛公山的觀光式旅游升級為體驗式旅游。
記者還了解到,在萬寧的“岑香坊”展示的沉香文化,三亞自然博物館呈現的陰沉木,這些“小而精”的產業園均不約而同地將海南文化符號的內核發展與延伸,并開發出特色的海南文化旅游產品,改變了過去不少海南企業簡單賣原材料的低端發展模式。
發展:
保留和創新文化記憶
放眼國內,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容易陷入“大而全”、“爛尾園”的誤區。記者發現,在省外不乏此類案例。安徽合肥“1958國際藝術館”的“爛尾”,即是復制北京798失敗的典型案例,有業內人士指出,“原版移植”是很多文化產業園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當地人自己的文化記憶,根據當下的商業需求進行文化保留和創新,才是文化產業園的正確發展之路。
海南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了古陶瓷、陰沉木、黎錦、黃花梨、沉香、古船木等珍稀文化藝術資源與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現實中,對粗放式資源的掠奪代替了在保護中開發,家庭作坊式代替了集中化、規?;谋4妗?ldquo;其實建設文化產業園不一定很大,但卻要有特色。”張銳表示,通過行業的整合與提升,更好地打出海南文化招牌。“當然,不局限于海南的珍稀文化資源,還可以納入一些民間收藏、名人小物件,都可以組成一個個聲情并茂、彰顯文化的小館所。”張銳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