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依然吸引著眾多人的眼球,10月上旬,香港蘇富比總成交額高達41.96億港元,11月下旬,香港佳士得以38.2億港元收槌。同在11月下旬,有著內地“風向標”之稱的中國嘉德,2013秋拍取得了23.97億元的佳績,進入12月份,內地秋拍迎來了第二輪高潮,保利拍賣以28.7億元收槌,匡時拍賣以19.9億元收官。隨著2013年秋拍接近尾聲,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年的進程也將結束。對于現下香港和內地藝術收藏趣味是否存在差異性,如何看待秋拍中的各項數據等問題,著名文化學者、藝術品鑒賞與投資專家呂立新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就目前來看,香港和內地藝術市場的收藏趣味是否存在差異性?
呂立新:原來香港和內地之間存在著差異性,但現在這種差異越來越不明顯了,目前香港和內地藝術品市場的一體化趨勢日漸明顯,香港拍賣開始之時,大量的內地人會到香港去跟拍,內地北京拍賣開始了,大量的香港人和臺灣人也會到內地參拍,目前這種相互交流互相融合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我也熟悉的一些香港收藏家,他們對于那些歷史上和香港接觸多的藝術家的作品收藏的較多。中國近現代的一些藝術家經常到香港去,比如啟功、黃胄和程十發等人,這些老一輩的藝術家在香港留下了很多作品,香港藏家對他們比較熟悉,喜歡收藏他們的作品。
但現在這種傾向已經不明顯了,不論是香港的藏家投資者還是內地的,大家都在追逐市場上的熱點,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了。原來香港的收藏市場是內地收藏市場的風向標,比如過去香港藏家喜歡收藏張大千的作品,后來內地人也開始喜歡張大千,再后來香港藝術市場又青睞齊白石,當時香港藏家收藏了大量的齊白石作品,但現在很多的齊白石作品又回流到內地,由此可見,中國藝術品市場從境外開始的。
記者:從今年秋拍表現來看,香港拍賣市場的情況要好于內地拍賣市場?
呂立新:其實香港藝術市場主要由兩個重要的公司在起著主導作用,一個是蘇富比,一個是佳士得。為什么說香港藝術市場表現地相對的穩健呢,是因為這兩家公司在境外市場占了主要份額,蘇富比和佳士得這兩家拍賣行都有200多年的歷史,無論從拍品質量、服務體系還是市場理念上,它們都比中國內地的拍賣公司先進,所以在拍賣市場上表現穩健。買家在這樣的平臺上進行藝術品交易比較踏實,心理有底。而內地拍行則參差不齊,大家都在這么一個平臺上各顯神通,對于拍品真偽和拍品質量的高低都需買家自鑒。目前我們內地最好的拍賣公司和國際上好的拍賣公司相比,從拍品質量到拍場服務再到售后服務上看,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記者:對于2013年秋拍香港和內地拍所取得的成績總體來看,數額還是比較巨大的,您如何看待這些數字?
呂立新:我們常說中國藝術品市場20年,大家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進步歡欣鼓舞,中國藝術品市場各項數額也都非常大,其實我覺得不能以數額來衡量我們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我們一定要看數字背后這一行業的服務體系、鑒定體系和誠信體系如何,拍品質量如何,真偽情況什么樣,一定不能比數字,而應該比這些軟件方面的東西,這種差距才是我們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和境外藝術品市場之間存在的真正的差距,目前來看,這種距離還是非常大的。
專家簡介
呂立新,著名文化學者,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藝術品鑒賞與投資專家。北京皇城藝術品交易中心總經理,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理事、研究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授課專家,中國政法大學藝術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河北省科技獎勵評審專家,《20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項目負責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促會理事,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社會公益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專欄作家。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授予“突出貢獻獎”,2011年榮獲BQ紅人榜“年度傳統文化紅人獎”,2011年榮獲北京新聞廣播“北京榜樣提名獎”。出版著作有《雋永的時尚》、《中國藝術大師-齊白石》、《齊白石:從木匠到巨匠》、《徐悲鴻:從畫師到大師》和《跟著呂立新去買畫》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