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1993年4月10 B上午9時,當年美院圖書館的展廳,走來一批特殊的觀眾。他們穿著統一的校服,手牽著手,魚貫進 入展廳,又用他們的雙手,觸摸墻上的盲文前言,撫抱臺上的雕塑作品。他們側臉低頭,努力地從指尖上讀懂這些雕塑作品,凝 重的面龐時而掠過會心的微笑。這指尖的閱讀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讓眾多觀者心碎,也讓歷史難以忘懷。這個展覽正是李 秀勤的“觸覺凹凸”雕塑藝術展。
20年過去,當年的“指尖讀者”在哪里呢?這中間,李秀勤已經成為美院著名教授,她的藝術保持那種膨起凹下的沉甸甸的 關懷,趨向雕塑材料內在語言的開發。石塊的鐫刻,金屬的拼綴,木材的剖痕,竹枝的炭化,所有的這些材料,經過水與火,呈 現出荒天古木的雋遠和超抜。但她心中始終沒有忘卻這批當年的合作者,沒有忘卻那指尖上令人心顫的觀看與渴望。
李秀勤開始了一種尋找。她想找到當年富陽盲校的少年合作者,她想為那個開端的故事接綴一份延續的關懷。這是一種命運 的追蹤。一個展覽,一回黑暗的世界里關于藝術的撫察與洞見,似乎并不能改變這些暗夜使者的命運,但那種經歷和體驗在 他們心里曾經留下怎樣的一種撫痕與關懷呢?在那令人心顫的觸摸中有所洞察的瞬間是否如若觸摸光明?在后來的歲月中, 在20年后的今天,這種觸摸的能量是否還在傳遞?李秀勤帶著諸多關懷來尋找。她告訴我,已經找到了九位當年的盲童,一 位已經去世,八位仍健在,各人堅強地摸索各自不同的命運。
李秀勤開始的尋找是關于看見的尋找。雕塑如何被看見?它與繪畫、圖像、視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立體的、可觸摸的特性。雕 塑可以被觸摸地感受,被觸摸地看見,這是雕塑的一層本質。李秀勤讓盲童看見雕塑的同時,也讓自己和觀者摸索著去看清 雕塑之雕去塑起的本質。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內涵性的洞見,李秀勤面向物的材料來持續體察和塑造雕塑的意涵。她讓頑石隆 起乳頭一般的點,撫石的稚手如若攀援母腹與命運;她把大木劈裂開來,用鐵榫敲成盲文天書一般的排釘;她把竹、藤、磚 燒成一片炭,一片蘊滿歲月和記憶的黑色感傷。她不僅強調塑形,而且更強調“變質”,讓物材本身生發變異,并過火濾水,以 可能觸摸的形態“爆發”出來。李秀勤相信,隨著雕塑的變化,有一種能量將被觸碰,將被激賞,將被傳遞。
李秀勤的尋找最后將歸于人性的尋找。她并不是簡單地讓盲童們來幫她的忙,而是要以20年為尺度,來讓人們真實地看到黑 暗中摸索的命運和頑強。她所要面對的不是藝者的私德個趣所追尋的東西,而是如何通過美來揭示生命中的一種隱秘和傷痛 而煥發出來的不屈意志,從而讓美成為普世凡心的洗禮和救贖。美不是漂亮,而是充實,是歷經艱辛而獲取的、由指尖而觀 看和塑造的充實。今年10月15日是第30個國際盲人日,李秀勤發掘雕塑的能量傳遞,塑造藝術的人心光明,舉辦這個可能令 我們傷懷、但必將為我們洗心的展覽,值得我們共同期待。一個藝者,將自己的追求和歸皈落在這樣的人性的尋找和塑造之 上,更讓我們心存敬意。
李秀勤的尋找-許江
李秀勤的尋找-許江
李秀勤的尋找-許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