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4藝術大趨勢”圓桌對話,開啟本土高端藝術觀點對話與交鋒
2013年中國內地的藝術品市場,境外資本逐漸撤出,本土資本蜂擁而入,在這個市場轉型的重要節點,中國藝術家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在這個大師逐漸遠去的浮躁年代,藝術家又該創作出什么樣的作品?12月28日下午,由華西都市報主辦、成都詩婢家畫院承辦的“回·望——2014藝術大趨勢”圓桌對話在成都詩婢家畫院舉行,來自北京、成都等地的30多位藝術家、評論家、收藏家、藝術機構負責人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熱議2014藝術大趨勢。
整整四個小時,大家對當下中國藝術環境中的若干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論說,或腦力激蕩或唇槍舌劍,與會者展望了2014年中國藝術的發展趨勢,并在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當下,為中國本土藝術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成都有深厚的藝術底蘊,有數量眾多、享譽全國的優秀藝術家,這座城市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藝術第三城”,而此前幾乎沒有一個研判來年藝術趨勢的高峰對話或論壇,“回·望——2014藝術大趨勢”圓桌對話無疑填補了這一空白。明天,2014年的第一縷陽光即將灑向大地,中國藝術也將在新的一年迎來新的發展。
對話緣起 藝術市場“乍寒還暖”
臨近歲末的成都天氣可以用乍寒還暖來形容,而這也是總結當下中國藝術的“主題詞”。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了近年來的最低谷時期,之前充斥著藝術品市場的不少泡沫也逐漸退散。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低開高走,在經歷了兩年的調整之后,市場整體勢頭有所上揚,比如藝術品單項價位提高,成交量加大,今年內地各大秋拍公司的業績也有較好的表現。
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中國社會必將發生深刻變化。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書畫藝術板塊,在新一輪改革征程中,會迎來什么樣的機遇?身處其中的藝術家、收藏家、運營機構等,又將如何去搶抓機遇?眾聲喧嘩中,我們該如何來總結2013的中國藝術,又該如何來研判2014中國藝術大趨勢?因此,站在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高度,對未來藝術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和探討,華西都市報發起“回·望——2014藝術大趨勢”圓桌對話是時代所需,舉行這樣的高端對話也更具有重要意義。
大腕云集 業內人士“抱團取暖”
始終不渝致力于中國藝術的健康發展、為中國藝術鼓與呼的中國第一張都市報華西都市報,以及旗下的華西傳媒集群,再次彰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這次“回·望——2014藝術大趨勢”圓桌對話邀請到了極具影響力的書畫藝術家、評論家、收藏家、企業家,搭建了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臺,共促藝術市場的繁榮發展。
當天,前來參與對話的嘉賓有著名學者李明泉、吳永強、張穎川;著名書畫家陳仕彬、梁時民、劉正興、郭汝愚、劉樸、葉瑞琨、劉德揚、陳滯冬、戴躍、郭強、吳浩、邱光平、鄧敬民、譚曉蔓、楊宗鴻等;著名企業家、收藏家王學茂、米瑞蓉、柏優、洪峰;本土藝術的著名推手、策展人和藝術機構負責人如龔云、楊凱、趙歡、宋峰等都悉數來到現場。對話活動由青年畫家、評論家、七月畫舫藝術總監邱路琰主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