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2013No.006 80x153cm
陸春濤,現為上海書畫院副院長,上海中國畫院兼職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也是新民晚報發起成立的上海書畫善會的會員。在“藝林善匯——上海書畫善會首屆慈善義拍”活動中,陸春濤捐贈的作品《荷塘》,受到了藏家的追捧。
荷塘情結
12月21日,“異色與秘境——陸春濤水墨藝術展”在成都藍頂美術館開幕。這是今年陸春濤繼新加坡、意大利之后,舉辦的又一次個展,其中展出了“荷塘”系列水墨作品20余件,陸氏的“荷塘”墨韻與藍頂美術館所在地“荷塘月色”的美景交相輝映,在亦真亦幻中共同演繹有關水墨藝術的“異色與秘境”。
畫展開幕第二天,陸春濤便風塵仆仆地趕回到上海工作室“聽濤軒”。談起自己的畫,這位長相敦實、留著板寸頭的男人不禁回憶起了家鄉的荷塘……
陸春濤是崇明人,以前在老家附近有個小池塘,里面長滿了荷花,每到夏日,荷葉就會將池塘裝扮成一顆巨大的“翡翠”,而粉白的荷花猶如嵌在“翡翠上的珍珠”,煞是迷人。每每日出、日暮時分,他都會站在池塘前,看“翡翠”在晨曦里起舞,看“珍珠”在落日中波動。陸春濤愛荷,曾經用手中的筆記錄過清晨的荷、午夜的荷、含苞的荷、怒放的荷,甚至是那嬌羞的蓮蓬和小小的蓮子,而雨中的荷塘則是他最心儀的。雨絲中的荷塘被模糊了色彩,幻生出一種曠逸悠遠的情致來。
談到自己的“荷塘情結”,陸春濤說:“我曾無數次畫過彩荷、墨荷,但每每細讀玩味時,總覺得不及印在心中家鄉暮色荷塘的意境,思量許久,釋懷。再美的色彩、再神來的筆法也無法企及自然的造化,更何況那是在我心中翻印了無數次且幾乎被神化了的帶有濃郁鄉情的暮色荷塘。”
求索之路
陸春濤從小喜歡畫畫。但是,當年的崇明島,雖然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到上海市區的交通卻很不方便,光乘船就得花兩個多小時。為了學畫,十幾歲的陸春濤每個周末都出現在來回崇明南門和上海市區的客輪上。1984年,陸春濤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美術班,得到了著名畫家錢行健等老師的指導。所以他至今仍能畫出傳統的“海派”繪畫,而這與他扎實的“童子功”是密不可分的。
1988年,23歲的陸春濤在北京辦了個人的首次畫展,并得到了多方面的鼓勵與肯定。之后,他卻出乎意料地暫別畫壇。十多年過去,他決定重拾畫筆,回到畫桌邊,開始了“瓶花系列”的創作,再次踏上繪畫的求索之路。他嘗試了各種技法,并以“盛開的花”為標識行走畫壇。而后,他又畫“江邊系列”、“荒谷系列”,在這兩個系列里,瓶瓶罐罐、花花草草沒有了,而是更加抽象,更加走向心靈。2008年底,陸春濤開始做他的首次國內巡回展,展覽的名字就叫“墨變”。
陸春濤最初的“墨變”帶有明顯的個人歷史情感意識,“江邊系列”與“荒谷系列”作品中的海面、礁石、丘陵、天空,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山水風景,更多的是它們在藝術家心靈上映射出的情感印記,是藝術家面對自我的沉思和體驗。
如果說這兩個系列還是依托于真實的人生經驗,那么近年來陸春濤孜孜以求的“荷塘系列”則突破了現實因素的羈絆,他直接進入自然存在與內心意象的互涉結構中。陸春濤的“荷塘系列”有這樣三個板塊,一是在水墨作品中引入西方繪畫的“透視”技法,與中國畫中的“平遠”視角相結合,以意象性的荷塘表征個體微茫的時空意識;第二個是俯視視角下的抽象性荷塘,更多的是風景意象在藝術家心靈上投射下的情感痕跡,作品吸收了油畫技法中的平涂刮擦,帶有摹寫回憶的性質,畫面風格也略帶裝飾性。第三,完全采用疊加、暈染、滲透的水墨技法在專門定制的桑皮紙上去組織心象風景,這組作品更為抽象,在水墨的當代性審美表達之外,也觸及到了水墨媒材與技法的實驗。——看得出,單單是在“荷塘系列”內部,陸春濤也不肯停歇半刻,一方面他反復強調“東方性”是他的核心,一方面又在當代性表達上暗中用力。
水墨之變
談到陸春濤的“水墨之變”,有評論家認為:由唐至宋,中國傳統繪畫經歷了“以墨代色”和“不求形似”兩次觀念上的變革。這些變革,扭轉了中國繪畫的方向,導引出元、明、清七百年獨尊水墨的格局,而由此造成的中國傳統繪畫在色彩與造型兩方面發展的阻滯,也釀成了日后水墨變革的緣由。作為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于上海的藝術家,陸春濤的繪畫探索和水墨實驗,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風起云涌的現代藝術新潮和百年來“海派藝術”承前啟后的流變之中。
19世紀以來,虛谷、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幾位傳統派大師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徐悲鴻以西畫之法重建寫實主義傳統,林風眠對現代主義語言體系的引進,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大陸抽象主義的興起和當下方興未艾的種種“水墨”實驗,都表明:基于“水墨精神”和“文化自覺”這一不分東西、古今一脈的藝術變革潮流,業已成為今天中國當代水墨藝術成長、嬗變的基調。水墨之變,不獨藝術家個人之變,亦是時代之變與文化之變。而陸春濤的“水墨之變”其實是想讓海派繪畫更具現代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