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顛拜石(國畫) 啟功
前幾日,久居吉林的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劉乃中老先生,托他來北京出差的兩位學生帶著一件珍品冊頁來到我家,并附一信札稱:“來人皆系至友,共持珍品冊頁一件,敬希惠予借鑒,如能見賞,無比欣慰。”隨后,劉老又在電話里興奮地對我說:“這件冊頁中有一幅啟功先生十分精致的人物畫《米顛拜石》,我見后十分驚喜,因為啟功先生很少畫人物畫,在《啟功全集》中沒有見有人物,而這幅《米顛拜石》,是先生專畫人物的畫。”劉老建議《啟功全集》修訂再版時能將這幅畫補錄進去,作為對啟功先生書畫風格的補充。劉先生還特意請人制作了電子版帶來,可見劉先生對恩師作品的關心和鐘愛之情。
這件冊頁封面有溥雪齋(伒)先生于壬午(1942年)三月題寫的“性靜情逸”四個行書大字,“情”字雖有缺但可以辨認。小冊24開,每開約17厘米×20厘米。我小心地打開冊頁,驚喜地發現,這里匯集了多位前輩名家的遺墨,有張伯駒先生的花鳥,溥伒先生的書法,溥佐先生的山水,溥佺先生的《駿馬渡江》以及數位輔仁大學師友的佳作。冊頁中共有啟功先生三幅作品,即《米顛拜石》《溪山煙雨》兩幅畫作和一幅行書書法,內容是《論書絕句一百首》中的第五首和第七首。
這件冊頁上的作品形成于壬午(1942年)至癸未(1943年),原藏主人幼荷女士,名曾幼荷(又稱佑和),是著名美籍華人女畫家,生于北京。1943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畢業后留校任美術系助教,抗日戰爭勝利后赴夏威夷定居,從事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曾環游歐洲諸國籌辦畫展,并在紐約大學進修美術史,獲得博士學位。她的傳統繪畫基礎雄厚,又能吸取歐美藝術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畫風。這本冊頁正是曾幼荷在輔仁大學學習和工作期間所得,真實地記錄了一段真摯的師友情緣。
相傳米芾酷愛石頭,在濡須河岸發現奇石后,他大喜,即正衣冠,焚香而拜。以后,許多書畫名家,曾以此素材作畫“米顛拜石”存世。啟功先生的《米顛拜石》圖,在這本冊子中很是奪目,可稱精品。整幅作品構圖完美,用簡練的筆法勾勒出面前的怪石嶙峋又見玲瓏剔透的空間,幾筆翠竹主干挺拔、枝繁葉茂,更襯托出巨石的昂然。怪石前的人物則刻畫得十分細膩而生動,米芾衣冠整潔,眉目清晰,神情專注,虔誠下拜,完美地再現了傳說故事中米芾愛石拜石的情景,令觀者遐想無窮。筆者也曾見過幾幅當代名家所作《米顛拜石》,人物在畫面上或是側面,或是背面,只見脊背不見人面。而先生所作米芾面部表情逼真,可見其繪畫功力之深。啟功先生當年僅30歲,因全文釋出《平復帖》而受到一代名士張伯駒先生的贊賞。張先生又為這幅畫作題記:“米顛拜石,元白先生寫贈幼荷女弟,張伯駒并題。”則是對后輩學者的充分肯定。
當年,啟功先生在輔仁大學教授大一國文,因美術專修科由三年制的專科升為四年制的本科,改成美術系。溥雪齋先生任系主任,由于改為系的建制,學科增加了,同時,教師也要相應地增加。啟功除繼續教授大一國文外,也被聘請為美術系的講師。據輔仁大學校史記載,啟功擔任美術系的講師后,和溥雪齋共同擔任的課程有一至四年級的兩門必修課《書法概論》和《書法實習》,每周上課一小時;此外,啟功還單獨擔任二三四年級的兩門必修課《中國繪畫史》和《書畫題跋》,每周上課兩小時,特別是《中國繪畫史》,從國畫的起源、演進,畫體的沿革,宗派的分析,畫家的事跡,畫跡的存亡,真偽的辨析等,進行了系統的講述和研究,使學生得到全面的概念,以資借鑒。他還給三四年級講必修課《山水》。每周三小時,這門課主要是指導學生自由擬稿,注重實踐,并簡要介紹和評論中國畫的各流派、南北宗的畫法及特點,使學生能開闊眼界,博采眾長,能逐漸獨立創作。
啟功是美術系最年輕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十分融洽。他絕不以教師自居,因他的字畫早就出了名,不僅美術系的學生喜歡與他接近,其他系的學生也經常向他求字索畫,他總是欣然應允。師生經常無拘束地聊天,切磋學術,毫無距離。他曾說過:“他們上學時是我的同學;畢業留校了,是我的同事;離開學校了,是我的校友。”
溥雪齋是啟功同宗遠支的前輩,也是當時京城著名的文化名人,精于詩琴書畫。他的書齋名“松風草堂”,經常在這里舉辦小型的雅集聚會,邀請一些名士相聚,吟詩作畫。輔仁大學的師生也常參加這類活動。曾幼荷之父曾與溥雪齋共同組織畫會,過從甚好。幼荷有繪畫天賦,又與雪齋先生的五女志趣相投,隨雪齋先生學畫,頗得溥雪齋的鐘愛與推許,因而也是這類活動的積極參加者。啟功先生的家距松風草堂很近,也是雪齋邀請的常客。從這件冊頁的年代和內容看,可能就是這一時期某次雅集時的作品。它記錄和見證了一代名師和青年學者們深厚的師生情、師友情。幾十年過去了,這深情永存。改革開放后,上世紀80年代初,曾幼荷先生還幾次回國參觀講學,那時候啟功先生尚健在,她特地到師大紅六樓看望老師,并請老師為她出版的畫冊作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