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的冬天,溫度驟降,銀杏樹的葉子早已隨風而去,夾雜著些許知識分子的惆悵。喜歡藝術的人們仍然冒著刀割的冷風來到藝術氛圍濃郁的地方,比如798藝術區,企圖從藝術中獲得某些驚喜。但熟知798的人們會發現,他們希冀的那一方純凈的藝術樂土,只是腦海里的幻想而已,商業早已浸染了那一片土地上的陽光。到國外看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像那位前段時間感慨中國沒有美術館文化的王璜生先生一樣。他在參觀了國外的美術館后直言:“中國的美術館沒有自己美術史的描述和陳列!沒能見到經典作品!沒有強大的藏品體系和資金、政策、社會支持!沒有美術館職業道德和規范標準!沒有公眾自覺參與和文化認同感!沒有國家專業性可執行政策!總之,中國沒有美術館文化!”回看中國各地,像荷爾蒙爆發似的美術館圈地運動,大多患上了“陽痿癥”。聞名遐邇的北京宋莊,以“美術館”命名的地方多不勝數,在網上找到稍微有點名氣的美術館也不是難事,但在這個時節去逛宋莊的美術館卻不是明智之舉。宋莊的美術館大多是民營美術館,運營到現在也就七八年的時間,沒有美術史的沉淀與積累,經典作品的展示也談不上,強大的資金、社會支持等就更不用說了。據說七八年前在宋莊生活、創作的藝術家不到200人。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兒夸張,但也說明了那時候宋莊的藝術家還是很少的。而在只有那么些人的宋莊建設美術館,原因何在?有人說是為了“圈地”,也有人說是為了一份理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或許會問你的理想是什么,有些人可能會回答:美國。這個問題在今天會令人覺得是很傻逼的問題,但在中國還是有懷著“美術館夢”去做美術館的人。
即便如此,美術館的理想依然大多是夢里落花,艱難運營,常年沒有幾個展覽,能看到的展覽也大多是東拼西湊,沒有學術建設與梳理。春天里做的夢很美,灑滿了鮮花,洋溢著掌聲。冬天的寒潮侵襲,又帶來了多愁善感,蕭瑟零落。展覽館空蕩得只剩了蕭條,寒冷的朔風阻止了人們去美術館的腳步。尷尬的是,即便沒有寒冷,很多美術館在正常開放的時候也沒有多少人前去觀看。這或許就是王璜生所說的,沒有公眾自覺參與和文化的認同感吧。
其實,很多美術館在夢想里沒有遇到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重復展出和藝術家創作過于符號化的問題,中國的藝術家雖然有很多,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某個藝術家的畫面形象經常出現在美術館的群展當中。這也提示出中國的美術館和國外美術館、藝術家缺乏交流合作的問題。今年央美美術館引進的波伊斯和安迪沃霍的展覽是為數不多、并且文獻資料和作品規模相對完整的展覽。在視覺疲勞的情況下,難道還能要求公眾自覺參與嗎?
任何美術館的展覽都渴望有龐大的資金支持,沒有資金支持連美術館的暖氣等硬件設施都無法保證。指望“土豪”無償拿錢給美術館是異想天開,沒有資金又做不起美術史的描述和陳列、藝術作品的收藏。美術館做不起品牌,有錢人怎么可能掏錢呢?沒有好的展覽,觀眾為何又要買賬?即便在中國,大眾對藝術的認同感還處于寬泛的培養期,但要知道,美術館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美術教育。王璜生的七個感嘆號很有現實意義,也互相作用著。關鍵就在于中國現在的美術館建設如何找到一個突破口,還是希望專家們多談點看法。總之,還是像前面說的,美術館的理想情懷有不少,我相信王璜生也有,但愿美術館的夢里落花現象得以改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