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經歷了去年的深度調整之后,“回暖”成為今年藝術市場的主基調,然而在藝術市場平穩發展階段,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其中新買家是最為值得探討的話題,業內人士透露,在今年的藝術市場中,新買家多以消費為主,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的藝術市場經過狂熱的投資時代,是否已經進入消費時代?12月20日下午,以“藝術市場:‘認知消費時代’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藝術品高峰論壇暨芷蘭雅集2013年度峰會,在北京光華路5號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寇勤、北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著名收藏家劉文杰、著名明清家具鑒賞專家周默、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一西平措、上海新民晚報藝術評論主編林明杰、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劉雙舟,在北京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姚長盛的主持下,縱論藝術市場中的消費行為以及對市場發展的影響。
藝術“消費時代”真的來了?
“對于中國這么龐大的一個新興市場,很難用‘億元’或者‘消費’來概括。不過,現在應該說是歷史上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好的時代,而且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以前大家更多關注的是投資行為、收藏行為,我想,我們不應該忽視這個市場中的消費行為。”論壇一開始,中國嘉德董事副總裁寇勤便拋出“藝術消費”的概念。
既然談論的是藝術品的“消費時代”,那么這個時代應該具備什么特征呢?著名收藏家劉文杰提出:“正因為有了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才有了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文化消費。而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人的靈魂,一個民族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靈魂。消費文化首先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其次是增加財富。所以文化消費必將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的主流消費。”
北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進一步闡釋:“藝術品的消費分兩個層次,首先是物質性的,比如前段時間大家投資藝術品比較注重《石渠寶笈》著錄,而實際上,乾隆收藏的藝術品也是良莠不齊,但是市場不論青紅皂白,只要經《石渠寶笈》著錄,動輒過億元,而非常好的作品,沒有經乾隆收藏,價錢反而不高,這說明大家考慮更多的還是投資,對財富的認定比較清楚;其次文化品是能量消費,從消費角度考慮,我們應該找文化能量高的東西消費。”
然而,如今是否已經到了藝術市場的“消費時代”?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劉雙舟認為:“有了藝術就有了消費,只不過消費的形式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藝術品消費就沒有藝術品市場。但藝術品消費和藝術品的消費時代存在很大區別,只有少量人欣賞藝術品,藝術市場就會存在,但不能說已經進入消費時代,大眾化才是藝術品消費時代的標志性特征。”
劉雙舟同時指出,從經濟學角度講消費是有效需求,買不起上百萬的齊白石作品,買藝術風格相仿的作品也稱之為消費,藝術品的真假是消費層次問題,不是消費本身的問題。
著名收藏家劉文杰補充:中國書畫收藏在歷史上有四次高潮,現在是第五次高潮,由于參與的人數是歷史上的N倍,參與的資金量是歷史上的N倍,參與書畫交易量是歷史上的N倍,所以中國的書畫真正進入到消費時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次消費也標志著中國的文化更加成熟。
然而,熟悉佛教藝術品市場的一西平措先生則認為,佛教藝術品在消費方面并不明顯。“歐美人上百年來一直進行佛教藝術品的收藏,他們大部分人不是佛教徒,也不懂佛教,完全是從審美的角度欣賞,而國內,95%以上的人還處在投資階段。我們不能說投資不好,他們是推動整個藝術板塊前進系統的最有力的機器,投資的人能讓機器有效運轉,給收藏家鋪墊一個新的領域,但我不太敢說佛教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了消費時代,不敢說我們在消費佛像,消費信仰。”
長期進行古典家具研究的周默更是認為過度的消費大量破壞大自然的珍惜資源,他表示:“家具收藏有兩個層次:一是炫富;二是賺錢。很多人都是今年買明年賣,現在對于家具的欣賞,往往看年代、材質,從紫檀到黃花梨,再到席卷全國的金絲楠木,完全從木材本身,從財富、增值潛力方面來的,這是投資還是消費,我不能給它一個清晰的概念,我覺得是品位低俗、惡俗的事情,這是所謂的文化消費中非常不好的暗流,是不堪的東西。”
長期觀察市場的林明杰則很明確的指出:在當下的中國,消費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現在我們希望“消費時代”的到來。“早期的藝術品市場很小,但很多人都是因喜歡而買。上海一位老演員因為喜歡一件紫檀的柜子,借錢買回家,他沒有想過要賣掉或者能升值,就是純粹的喜歡,這是消費,但屬于低層次的消費。當時的藝術品市場,無論從研究、財力還是收藏等級都是淺層次的,但還沒發展到高層次的收藏時代就迎來了狂熱的投資時代,因而消費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
藝術品消費畢竟不同于普通商品的消費,首先需要對藝術的理解達到一定的層面。“這幾年中產階級的錢可用量越來越少,買完一套房子后,連買墻紙的錢都沒有了,怎么可能會去買畫?更不要希望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們去消費,因為中國的醫藥費就拖垮了他們,根本談不到藝術消費的層面。在這種情況下,要等待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才會有藝術品消費時代真正的到來。”
“土豪式”的藝術消費,值得提倡嗎?
雖然不能給予“消費時代”一個明確的界定,但“消費行為”在藝術市場上確實大量存在。“我的一個朋友是做企業的,有一定實力,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在北邊買了一套很大的別墅,準備花個千八百萬,把屋子布置一下,讓我幫著出出主意。他是收藏嗎?不是。是投資嗎?他對價格沒概念,我只能理解為他這是一種藝術品的消費行為。”寇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我大致統計了一下,中國嘉德2013年拍賣總成交額60余億,其中70%的成交額是10萬元以下的拍品貢獻(郵品錢幣除外)。這說明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是未來藝術品市場發展方向的問題。我雖然不認為現在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了消費時代,但我傾向于關注消費時代,并認為朝這個方向努力是正確的。”
而從藝術市場的參與人群分析,劉尚勇指出:“觀察當下參與藝術品市場的人群結構,不難發現,買得最熱鬧的還是以消費為主的人群,他們熱情高漲,雖然買得不是最高的拍品,到一、兩百萬就停手,應當說從物質消費轉化為精神消費,這是一個好現象,雖然有些浮躁,有些土豪氣,但是值得提倡。”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藝術品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經歷了狂熱的投資潮之后,“土豪式”的藝術消費是否值得提倡呢?林明杰認為:“土豪未必是壞事,西方印象派的市場就是被土豪捧起來的,因為他們是市場的活躍者。”
劉雙舟也表示對土豪的支持。“我個人認為藝術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藝術欣賞水平的高低問題,不存在窮富的問題,而藝術品消費和其他日常用品的消費不太一樣,日常用品消費有上限,比如買房子,一個人20平米的房子足夠了,但是兩萬平米,十萬平米就是浪費,但是買多少藝術品是浪費呢?不存在,越多越好,只要你有錢愿意買就是對藝術品市場的一種支持,是有好處的。”
10月香港蘇富比拍賣,鄭華星花費2.3億港元請到一尊永樂佛像,被大家指為土豪范兒的消費行為。一西平措認為:“鄭先生對藝術品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位雕刻家,創作了很多金絲楠木雕刻藝術品,他本身就有很高的審美品位。他在香港買到這尊永樂佛像后,他夫人發來短信說:‘錢終究是紙,佛永遠是佛’。從這句話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完全超越了一般消費概念的信仰。”
而周默卻對這種消費持反對意見,他不主張藝術的全民消費,他認為文化消費要有認同感,應該建立在審美情趣的基礎之上,“現在很多偽專家也起到了很壞的作用,把不好的東西介紹給大家,總是讓大家買一些丑陋的、沒有藝術含量的藝術品,這對藝術消費起到了負面作用。”
電商加速藝術品消費?
與電商接軌,正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一大熱點,近兩年也不斷有企業和網站平臺推出“網拍”業務,針對中產階級推出平民化的藝術品,然而這種模式會影響并加速藝術品消費嗎?有過網購經歷的林明杰認為,電商對藝術品消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前幾天我在某網站買了幾個老的茶杯,本來是想用來喝茶的,但是看著很漂亮,舍不得,放在柜子里,結果變成收藏了。現在網上開店的都是內行,他們也怕假貨混進來,并且建立了規則,只要找出瑕疵就可以無條件退貨,所以網購特別受年輕人喜歡,他們不習慣老行當里的游戲規則,網站新的秩序對年輕人會有一種啟發和推動。”
一西平措也認為藝術品電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藝術品給大家最直接的感受是要親眼看到它的體量、色彩和線條,現在電商平臺通過服務解決這個問題,并大大降低了預展的成本,因而網上拍賣將來會是一個大的趨勢,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的消費習慣已經完全轉變,他們習慣從網上獲取信息,拿著平板電腦到預展現場。”
“很多低端藝術品不在傳統拍賣公司拍賣,所以網絡拍賣是傳統拍賣業務的一個補充,這是相互促進的事情,從網絡拍賣培養了很多的消費者,最終變成收藏者,后來變成投資者,‘新土豪’被培養出來了。”劉尚勇表示。
藝術品電商一方面補充了傳統拍賣的不足,同時為年輕一代提供了藝術品新的消費途徑,但是從法律的角度,劉雙舟提醒:目前假如已經進入藝術消費時代或者正在進入,從法律角度來講,目前我們國家的法律并沒有做好準備,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