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堂師友錄》局部
梁基永(廣東文獻學者)
廣州城內沒有高山,只有幾處小小的土堆,不過在崇尚寫意的文人看來,只要有樹有池,就是山水,就足以登山。手頭翻出一頁咸豐年間廣州文士的詩稿,里面就記錄了一次登高雅集的盛況。
詩的作者李長榮,南海人西樵人,長住廣州。他所住的書齋叫“柳堂”,在城南太平門附近的河涌旁邊,風景秀麗。道光到咸豐初年,柳堂經常舉行各種詩詞雅集,李所編的大型廣東人詩集,叫《柳堂師友錄》,每人一卷,蔚為大觀。他也儼然成為廣州當時詩壇的一個聯絡者。
咸豐甲寅(1854),李召集了一次小型的重陽登高賦詩會。參加的名流,如香山詩人黃培芳,鄧瑤,畫家梁琛,鄧大林,鄭績,通常廣州城居民登高首選的當然是白云山,至少也會去城北的越秀山之類,可是這次雅集只在城中舉行,地點則是“廣州郡學宮內番山”,廣州郡學宮就是今天文明路的廣州工人文化宮,而番山還保留了一堆小土,在今日文德路孫中山文獻館的一角。番山是廣州城內兩小山坡之一,到清末已經只剩學宮里面的一堆泥土大小。
這幫名流之所以要在這略顯狹小的空間雅集,也和當時廣州大環境有關系。當年太平軍正在湖南一帶激戰,朝廷應對不暇。而廣東則有李文茂等人帶領天地會在佛山一帶叛亂,廣州城外到處是戰火,因此該年的重陽,廣州居民應該還是在驚惶之中度過的。
了解這個背景,李長榮這次雅集的詩也就能讀得通順了,他寫道“秋來殺賊連番捷,城內登高有幾家”,正是說廣州居民自顧不及,還哪有閑情去登高賦詩。當時參加雅集的,如鄭績、黃培芳,都已經是白頭老人,能有這般興致去登高吟唱,也可見廣東風雅的傳統確實是流傳不衰。直到當年冬天,天地會才被兩廣總督葉名琛所剿滅,并且在各地大肆屠殺黨徒,血流成河,這又不是詩人等所樂見的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