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俗稱“官帽筒”。顧名思義,它最初是以放置官帽的功能性存在的。日前,在煙臺市博物館舉辦的館藏帽筒特展,引起了收藏愛好者們的關注,特別是瓷器項目的收藏者。雖然其中也不乏紫砂、竹、玉等材質點綴其間,但瓷制帽筒巋然不動地占據絕對的主流。而貼近當代,存世量大,使得帽筒在瓷器收藏中尚處價值洼地。
帽筒見證時代流轉
創制于清咸豐年間的帽筒,在同治、光緒時期開始普及。而到了民國及之后的現當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花翎官帽消失了,帽筒卻以擱置雞毛撣、小畫軸等功用,成為嫁妝中的必備之物和眾多家庭的陳設品。
“在北方,特別是河北與煙臺地區,帽筒收藏一直有著龐大的愛好者。”煙臺市博物館文物藏品部張忠誠說,在民俗學研究中,帽筒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70后”藏家張健告訴記者,在兒時的印象中老家的柜子上擺著一對白瓷牡丹的帽筒,里面堆放著雜七雜八的小物件。“一直以來都覺得那就是個瓷罐子。”張健笑稱,大概在10來年前在尚未拆遷的大廟文化市場才知道了“帽筒”這個準確稱謂。
張健給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清晚期的一對六方形帽筒,對比著市場上常見民國時期的圓形帽筒,“隨著收藏帽筒的深入,才知道帽筒里的學問不小。”張健說,在清代,帽筒還具有放置官帽的功用,那時的帽筒都帶有孔和鏤空的“開窗”,這樣做一方面是使它通氣、散潮、祛味,另一方面還可以放置熏香。而到了民國,尤其是民間使用后,放置雜物的功用使得開窗就不再便利,特別是小物件還容易從里面掉出來,因此開窗就漸漸取消了。在造型上也朝著筒身容納空間更大、不會因棱角變得易碎的圓形上轉變。
崛起的瓷器新貴
在煙臺的古玩市場上,幾件,甚至幾十件帽筒以一萬元起的打包價出售的方式屢見不鮮。對于帽筒的市場行情,業內一些專家認為,作為瓷器收藏大項中的一個類目,帽筒尚處于價值洼地。張忠誠認為,這與帽筒在功用性更廣泛后做工不精有關。
“幾十元到百元一件很常見。”萬光古文化城的一位商家告訴記者,如今的收藏市場價值幾何,還是靠物件的品質決定的。
瓷器嬌貴,不易保存。由于時代貼近,雖然帽筒也曾遭過大規模地打砸破壞,但由于居家必備之物的原因,在當代帽筒的存量依然巨大。只是名家名作、出自官窯、成雙成對的精品,如同所有收藏項目一樣不可多得,受到市場追捧。
2002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第70期周末拍賣會上,一件清光緒年間高28厘米的青花山水樓閣帽筒以無底價起拍,最終以990元人民幣成交。而在今年6月北京瀚海拍賣有限公司瀚海四季第81期拍賣會上,同為光緒時期高28厘米的藍地描金山水帽筒(2件)以了51750元人民幣成交。
帽筒“發力”
收藏有門道
帽筒市場在升溫,作為專項的收藏愛好者們的感受應該是最明顯的,張健告訴記者,當時走上收藏之路也是與經濟實力不強有關,幾十元一件,或是幾百元一對還在承受范圍之內,“現在有收藏價值的就要幾千上萬元了,有壓力了。”張健也承認,這也與收藏眼光升高有關。
近些年來,處于瓷器價值洼地的帽筒雖然溫度漸漲,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漲的大多都是中、高檔的精品。“收藏到了一定層次,必然要走上精品之路,不然連支撐收藏下去的動力都沒有了。”在齊魯古玩城一位資深藏家這樣對記者說。
談及畫作題材,張忠誠表示瓷器帽筒中人物題材價格最高,動物次之,山水再次,而花鳥由于數量大大,潛力則最低。張忠城同時表示,成對、無殘或殘少也是影響帽筒價值的因素之一。
張忠誠說,畫工、畫家名氣、造型和年代是考量帽筒價值的大項。再細分下來,官窯的粉彩帽筒一直處于價格頂端,其次一些畫工不錯的粉彩7-8萬元之間。而國民時期的帽筒產生檔次差距的原因,有些就在于畫工。“民國時期所有的窯廠都能生產帽筒,市場上見到的也多為國民時期的。”張忠誠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