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加索《坐著的男人》
蘇富比與佳士得在亞洲業務上的競爭已經長達數十年,1973年,蘇富比在香港首設辦事處。1984年,佳士得也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并于1986年舉辦首拍,至此,香港成為兩大拍賣行在亞洲的主戰場。這30年來,蘇富比和佳士得如影隨形,尤其是在中國業務上。
2012年,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舉辦首拍。今年又恰逢蘇富比亞洲40周年,蘇富比加大拓展亞洲業務的力度,更邀請了溫桂華出任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總裁。佳士得自然也不甘示弱,在2013年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大陸獲得拍賣執照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在上海舉辦了首場拍賣會,并于12月底開展印度首拍,兩家拍賣行在亞洲的角逐如火如荼,在未來,他們將如何開創“亞洲時代”呢?
蘇富比:始終以香港為中心
1973年,蘇富比首先發現了香港這塊寶地,創立香港辦事處,隨后向亞洲市場進發。在首任亞洲地區總裁朱湯生(Julian Thompson)的帶領下,蘇富比在亞洲舉辦第一場拍賣會和多場著名藏家珍藏專拍會,其中包括收藏家趙從衍、仇炎之、保羅?博納 (Paul Bernat)等的收藏拍賣。在80年代,蘇富比進入積極擴張的階段,1981年前往臺北設立辦事處,1985年在新加坡設辦事處,1988年成立了東京代表處,1999年在曼谷設立辦事處,至2008年雅加達辦事處也相繼建立。但是,2008年蘇富比實現了戰線收縮,亞洲地區所有的拍賣都集中到了香港,其它地區僅保留有辦事處。紐約的當代藝術部門被撤銷,也全部移至香港拍賣,并將兩邊的專家團隊合并。至此,香港真正成為蘇富比在亞洲的核心。
蘇富比在內地的業務拓展,始于1994年在上海建立代表處,開始在中國大陸舉行拍賣預展。2007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2009年起,蘇富比合并當時在全球舉行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每年4月和10月,集中只在香港舉行,當中囊括中國、日本、韓國及其它東南亞國家的當代藝術代表作。
2012年對蘇富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變革之年,一方面與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簽署合資協議,聯合組建了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家可以在中國運營的國際藝術拍賣行,并舉辦了北京首拍。歌華擁有保稅區和內地大陸公關資源等優勢,蘇富比期望借此解決在中國市場上遇到的稅收和業務拓展方面的難題。另一方面,擴充香港的辦公場地,開設供舉辦展售會、拍賣和各式展覽的“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這是蘇富比來香港后最大的變化,可以隨時舉辦拍賣會,有助于吸引中低檔的收藏與買家,改變蘇富比在香港只做春秋兩次大拍、只拍高檔拍品的狀況。至此,蘇富比在亞洲的兩個拍賣中心形成,只是仍以香港為主。


佳士得:多點式布局亞洲
與蘇富比相同,拓展亞洲版圖也一直是佳士得的重要工作,由于本身比蘇富比晚10余年開展亞洲業務,所以佳士得不得不步步為營,不斷鋪路。1984年,為了在香港發掘藝術品,然后將其拿到倫敦及紐約去拍賣以及客戶聯絡,佳士得在香港設立辦公室。1991年成立臺北辦事處,1992年建立新加坡辦事處,1994年在上海設立辦事處,1996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其后又在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地先后開設了辦事處。2005 年,佳士得通過授權北京永樂拍賣公司使用“佳士得”商標,為挺進大陸市場探路,這一次,佳士得領先了蘇富比7年。但是2012年,隨著蘇富比與歌華成立合資公司,高調成為首家具有大陸拍賣資質的國際拍賣行,加之中國嘉德、保利進駐香港,使得佳士得不得不加快進駐大陸的步伐。
終于在2013年,佳士得成為第一家在內地獲得拍賣執照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并在上海舉辦了首屆獨立拍賣會。佳士得把此舉稱作“247年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2月底,佳士得還將在印度孟買舉辦首拍。至此,佳士得在亞洲擁有了三個拍賣中心:香港、上海、孟買,當然,樞紐仍是香港。
雖然當初比蘇富比晚了10余年開展亞洲業務,佳士得不存在優勢,但好在佳士得的全局觀比較強烈,采用多點式布局的亞洲策略,而且在專場設置上,佳士得不斷嘗試新的亞洲藝術專場,培養香港本地藏家和東南亞藏家,分散市場風險,比如1991年成為首家以中國當代油畫作為獨立專場進行拍賣的拍賣公司,1996年首先舉行了中國宮廷藝術專題拍賣,2002年首度推出了韓國當代藝術品,2005年秋首開亞洲當代藝術專場……
蘇富比vs佳士得:用人是開拓的關鍵
為了推動亞洲業務的擴張,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團隊組建上尤其是高層任命上煞費苦心。但是兩家公司的策略明顯不同,蘇富比策略是務實,選擇使用業界成熟精英,堅持“市場重點中國化”戰略,而佳士得青睞“法國浪漫派”、“公關系”員工。
2005年,蘇富比委任程壽康(Kevin Ching)為亞洲區行政總裁,主要負責策劃及拓展蘇富比的亞洲區業務。程壽康是華人律師出身,長于管理和溝通,他自己也說:“我的強項不是對器物而是對人,我來了之后加強了對中國、臺灣、香港、中國、印尼、東南亞等很多收藏家的溝通,很多事情出了問題我都出面。”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是迄今拍賣界數一數二的亞洲精英之一,多年來致力拓展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客戶發展業務,并與地區內重要的買家建立緊密聯系,成績斐然。現任亞洲區副主席及珠寶部主管郭進耀來自新加坡,于1987年出任新加坡蘇富比的執行董事,同時也以東南亞藝術部主管的身份,于1996年在新加坡籌辦和發展東南亞藝術品拍賣(Southeast Asian Paintings)。2007年,郭進耀進一步被委任為亞洲區副主席。
今年,蘇富比為了壯大在亞洲的勢力,先是邀請并任命溫桂華為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總裁,主力策劃及拓展蘇富比在中國的業務。溫桂華于1971年已從事文物事業,在1993 年開始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擔當不同要職,2005-2010 年期間更擔任總負責人。在過去十余年,溫桂華是中國拍賣協會藝術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同時是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的會長,并為文博研究員,經驗豐富。蘇富比亞洲區總裁程壽康對于溫桂華的加入表示歡迎:“蘇富比近年尤其重視中國市場。邀請到擁有豐富經驗的溫桂華女士出任總裁,她對中國拍賣市場獨有的經驗,將為合資公司奠下重要的根基。”
10月份,蘇富比又委任王杰安(Julian King)出任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國際專家,李佳出任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資深專家(大中華區),駐職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國際主管及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表示:“他們加盟蘇富比,將進一步鞏固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環球團隊之實力。”
除了香港地區,這兩年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蘇富比的成績非常耀眼。這是源于其聘用著名青銅器專家汪濤和中國古代書畫專家張榮德。汪濤曾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高級講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內地文化機構關系密切,同時還熟悉、了解青銅器藏家狀況。曾任上海道明拍賣公司總經理的張榮德于2013年5月進入蘇富比,在收藏界極具人脈資源,與劉益謙關系默契。在今年9月19日的紐約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精品”拍賣上,劉益謙就一舉拿下了蘇軾創作的《功甫帖》。
相比于蘇富比來說,佳士得近些年的人事變動更偏重于公關。2010年底,佳士得任命曾經的國際名模李昕為亞洲業務總監,負責發展亞洲區內新業務及客戶網絡,她的姐姐李曦是高古軒畫廊藝術總監。來自法國的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高逸龍當時曾表示:“亞洲和中國是現今發展最蓬勃迅速的市場,而其競爭亦最為激烈。設立此全新職位,充分反映出我們一直致力開拓亞洲市場的決心。”接著,2011年佳士得同時任命三位新高管,陳瑞華(Lilly Chan)為亞洲藝術部國際業務總監,孫慈穎(Ciying Sun)為亞洲區業務拓展總監,田慰慈(Pauline Tien)為藝術品儲藏服務(CFASS)業務拓展總監。此舉意在加強佳士得于亞洲既有的業務,并進一步拓展客戶服務及業務發展的潛力。
由于中國在文化和經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于對中國客戶及文化活動的重視,2012年6月1日,佳士得特別設立中國區執行董事一職,邀請蔡金青出任此職位,全面領導佳士得在中國區的業務,佳士得國際首席執行官史蒂文·墨菲(Steven P. Murphy)表示:“蔡女士曾憑借在公共事務和企業關系方面的專業知識,幫助眾多國際品牌在中國取得長足發展。她的國際視野會成為我們的財富,我們非常期待她加入佳士得中國及全球團隊。”
雖然在用人上,蘇富比更接地氣,但是在整體策略上,蘇富比追求高、精、稀,將重心放在高端市場,而佳士得針對中低價位,能夠吸引新客戶,這也是佳士得在亞洲業務上能夠后來居上的重要原因。蘇富比的這個策略在今年也引起股東的不滿,10月份,蘇富比的股東投資家丹•勒布要求驅逐蘇富比CEO兼董事長威廉•魯普雷希特的CEO一職,追究其亞洲策略之失。盡管魯普雷希特在蘇富比任職13年期間,為公司的收益增加了約75%,蘇富比股票今年的漲幅更是超過了50%,但相比競爭對手佳士得,蘇富比在亞洲市場和當代藝術市場均落于下風,而這些領域更吸引中低端市場的買家。佳士得因其在中國的高端市場和中端市場較好的成績,在亞洲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佳士得、蘇富比2013的四大焦點
2013年佳士得的頭等大事首先要算佳士得上海的成立及首拍。上海泓盛拍賣董事長趙涌認為,這次首拍,佳士得的目的重在包裝品牌。他們利用高超的公關能力,完成了一次絕好的市場推廣。但是上海首拍結束后,業內人士質疑佳士得水土不服。雖然佳士得上海的管理人員曾經過上拍協的培訓,了解中國的政策體制、市場行情等,并通過了考核。但是佳士得此次帶來內地的拍品以西方藝術品、紅酒和珠寶等為主,這些并不是內地藏家所熱衷的。業內普遍認為文化差異是佳士得的硬傷。雖然之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試行讓外界產生無限遐想,認為佳士得有望在中國進行文物拍賣,但不久這種猜測就被現實否定了,目前自貿區的細則并未出齊,所以對佳士得上海是否有利無法做定論。業內分析,目前來看,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僅對貨品進出關有利,自貿區內商品可以自由進出,國外的東西帶到中國來只有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和其他成本是可以節省的,這是對佳士得上海的優勢。而蘇富比與歌華合作的目的是進行保稅拍賣,但是保稅拍賣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尚不可知。不過,蘇富比(北京)聘請溫桂華出任總裁,并且在北京的拍賣采用內地熟悉的方式,讓內地買家更有親切感。
除了上海首拍,12月,佳士得將成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在印度舉行拍賣會的外國拍賣行。佳士得選擇在印度舉辦拍賣會,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印度本國藝術市場勢頭強勁,印度藝術國際號召力逐漸增強,印度藏家正在更多地參與到國際藝術交易的版塊中。另一方面,佳士得2013年前六個月的銷售勢頭強勁,佳士得全球實現了24億英鎊的銷售額,進軍印度是為了進一步維護佳士得在拍賣界的地位,加強對印度藝術的話語權。
佳士得亞洲藝術部主席兼國際主管石俊生(Jonathan Stone)曾這樣分析過在亞洲藝術市場的布局變化:雖然內地買家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但是現在在印度尼西亞有非常大的市場利益,去年這部分的銷售額幾乎翻倍。在新加坡,今年的買家數量比去年多出20%。這也是佳士得為什么增加了東南亞現當代藝術銷售中的拍品數量。東南亞藝術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正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一些亞洲國家的買家也在關注這個門類,東南亞藝術越來越受到肯定,所以不需要把所有的賭注都下在中國。這次印度首拍,佳士得的目的不僅是銷售印度藝術,更重要的是要接觸和發展一些印度客戶,以此舉為契機,進入一個更廣闊世界。所以印度首拍將類似于上海夜拍的形式,上拍量不會超過100件,拍品價值也不會特別高。
今年是香港蘇富比的40周年慶,在10月4日至10月8日舉行的秋拍中,高價頻出,4件拍品過億,總成交額為41.9億港元,大幅超越估價28.8億港元,該成績也創造了國際拍賣行在亞洲的最高總成交紀錄。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兩場拍賣總成交額高達7億5000萬港元,是此拍賣項目歷來最高之拍賣總成交額。現、當代東南亞藝術兩場拍賣的總成交額也高達2億1300萬港元,創現、當代東南亞藝術歷來最高的拍賣總成交額紀錄。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在香港秋季拍賣會后表示:“亞洲藝術市場發展銳不可擋,蘇富比也緊貼市場脈搏,與之并駕齊驅,而剛結束之蘇富比亞洲四十周年拍賣乃最佳明證。這場秋季拍賣的連連佳績,反映出香港作為國際拍賣中心之重要地位。”
在北京,蘇富比舉辦的“北京藝術周”,設置了“新潮——80s-90s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藝術”、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和中國當代水墨四個專題。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指出,“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我們慎重地選擇北京作基地,藉此拉近與內地藏家的距離,提供更直接的專業服務及多元的中西藝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