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怡君
風格的遞嬗常隱喻著生命的轉折, 早期追隨印象派的外光畫法, 如今發展出強烈風格的新色彩觀, 黃敏俊這十年之色彩實驗走來, 自我的執著帶領他在色彩的幽途小境上獨行 。

新色彩觀

色彩之于藝術
達到目前的創作狀態非為偶然, 若按圖索驥創作脈絡, 可知從2003年個展【20號光碼】為始黃敏俊即展開光色實驗。色彩之于當代藝術之重要變革,可從十九世紀印象派外光畫法創下劃時代的色彩運用循起, 歷經Rothko(1903-1970)等藝術家對色彩的有機結構(organic structure)展衍, 從而色彩賦予藝術作品一種可呼吸的氣息(breath of life)之特征可謂當代藝術色彩運用上之圣杯。
在這色彩理論遍地開花之際, 欲突破色彩圍城實須有相當的敏銳。「藝術帶出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野觀點」, 藉著信仰、理論與實證觀察的啟迪, 黃敏俊踏入了色彩認知的另一個層次—將色彩轉換為光色, 并出版《新色彩觀》一著作, 宣示脫離以往色彩巢臼之信念。
余十年的探索追尋中, 初期讓黃敏俊最感困擾的是藍色顏料的采用。
在學院派的三原色系統理論中, 直接使用藍色顏料繪畫海水與天空的藍, 產生的效果讓他不甚滿意, 那是一種進逼的、窒息的藍, 與他創作中欲展現的「光」有相當違和感。「光既來, 黑暗就退去」, 光展演、釋放出空間。黃敏俊的信仰讓他亟欲捕捉光于畫布上, 這光要能鮮活靈動如我們在自然界中認知的光, 一種純粹、符合可呼吸可感受的光, 但舊有的色彩理論無法筑構出黃敏俊心中的光, 或云「此光只應天上有」, 帶著藝術家執著性格的黃敏俊窮亟心力欲體現出這真光。
應用當代色彩理論
在潛心研究各種色彩理論后, 黃敏俊于2008年之際大膽舍棄了傳統學院派使用十九世紀以來的三色系統理論(Young-Helmholtz theory), 開始實驗二十世紀中后期興起之當代色彩理論—Lab色彩空間。
此理論以綠色取代藍色架構三原色, 特征是于顏色的對立維度之余加上了代表亮度L的維度, 這樣的概念猶如在平面的二維中建構起空間的第三維, 對黃敏俊而言這提供了「光」的介入與實踐的一種方法與理論基礎。在該色彩系統下, 藍色雖然存在, 但已脫離原色的定義, 而為「綠」原色在光線不足、削減后的變暗而產生的顏色, 如此三維立體的色彩理論拓展了繪畫的深度, 也讓科學與理論的進展催化美術中的色彩演進再下一例。
畫中的彩虹
2009年后期黃敏俊的畫充斥著彩虹的光色。
彩虹, 為貫穿黃敏俊2009-2012創作的重要概念, 他將彩虹定義為「光的密碼」, 為研究自然色光的絕佳范例, 也是將色彩演繹為光色的重要鎖鑰。
彩虹無所不在, 只要陽光落下, 彩虹便有跡可循, 這是黃敏俊敏銳觀察大自然而得的感悟, 并于此后深深影響他的創作。2010年的個展【彩虹雨】, 已逐漸抹去初期厚塊涂抹筆觸, 平滑如絲的畫面中灑滿彩虹的光色。在人們的認知里, 彩虹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色彩, 若細微觀察會發現, 這七個光色乃有強弱之分, 其中最為顯色的為「紅、黃、綠」三色, 這恰與Lab色彩空間之三原色觀點不謀而合。
以Lab為理論基礎, 以彩虹為實證, 黃敏俊筆下的「光色」漸漸有了雛形。
新色彩觀
于是暌違五年, 黃敏俊在2013年終以<張力>一作第三度為國美館所購藏。
細觀<張力>一作, 在不見層層堆棧油彩之筆觸下卻呈現浮雕般之光影效果, 實乃黃敏俊獨特色彩論之體現。
親炙畫作讓人感受到自然光線、可呼吸的紛圍、還有那不斷迭易的時光, 藝術作品因此成了生命的一口窗, 透過這扇窗展現了一處人生風景, 從而讓我們思索生命的變與不變、何為剎那與永恒。新色彩觀也代表走出舊有思考, 賦予傳統油畫新生命, 在這觀念藝術大行其道之際, 堅持所熱愛的油畫, 給予寫實作品一嶄新的色彩、光影來源, 這或許是藝術家帶給世界的另一個角度。
在題材上黃敏俊也一改以往對美麗事物的描繪, 不甚完美的萎枝枯葉, 表露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殘缺, 在這樣的不唯美背后, 學會面對自我的癥結, 這樣的過程無以回避, 從2003年開始之光影實驗迄2013年止, 從其創作上深刻的演變可知黃敏俊心境上之既深且長的轉變 。我們也在讀懂一件作品后, 解讀出某一部份生命階段的自己, 這亦是與藝術作品產生對話時之不可避免的連結。
在黃敏俊的新色彩觀下, 所有的平凡與不平凡都化為純凈的理性, 沐浴在真實的光影剎那中。
我們也在光影流轉中, 看到黃敏俊心中那直指永恒的信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