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雕塑造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現今問津者了了,學習者也缺少平臺。本人通過多年的國內外考察學習,創作實踐,于今小獲心得,現應約撰三千言,權當引玉之磚,還望賢者賜教。
關鍵詞:雕塑造像 相學 內在精神 量度 線性表現
摘要
西方傳統審美,注重客觀和真實,重視人的表像外觀和對人性的把握,追求真、善、美,最終達到對客觀理想的塑造和表現;中國人的審美,注重表現性和精神性,重視人的精神內涵和對神韻的把握,突出精、氣、神,達到最終對精神上的宣泄和表達。
古人造像 ,首先必了解相學。由于中國造像藝術重視人的內在精神表現,因此,造像者必須著重研究人的相貌。通過相貌去了解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最后才能做到心相一致,因此,相學就成為造像者必修的課題。
古人造像 ,其二必解決尺度問題。沒有學習解剖學和人體比例的先人,是如何把握在壁立千仞的崇山峻嶺上建造大佛,又怎樣在洞窟中,完成頂滿洞壁的巨制?沒有后退的空間,沒有合理的光源,造像比例依然合度,形的塑造也臻完美?
古人造像,其三必重視線的表現力。衣冠是反映古代人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衣紋通過線性的表現,既體現出物理性的衣裝服飾,又達到對人物內在精神的反映,“線”是雕塑傳情達意的依托,線在造像上的自主游走,可以達到相隨心轉,形神兼備。
了解以上三點,有利于從專業上解讀古代雕塑造像。筆者因學識局限,不妥處還請各位指正。
一、相塑同源
歷史上記載,西漢有麒麟閣功臣像;東晉有顧愷之畫鄰女;唐代有閻立本作《歷代帝王圖》,但均“不惟極其形似”這種似與不似,在某種程度上正反映出造像與相學之間的關系。
元代畫家王繹的《寫像秘訣》中開卷即稱:“凡寫像,須通曉相法”,則為造像與相學之間的內在關系提供了依據。
相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至隋朝,已達到高峰。當時,造像與面相學、山水畫與風水學、都互為關聯互相影響。
一般而言,面 相學主要是 指 面部的五岳及三停,即:左顴(東岳)、上額(南岳)、右顴(西岳)、下頜(北岳)、鼻(中岳),額門、準頭和地閣三個部分為三停。研究面相,其中包括骨相在內,都是有利于 洞察、了解人的性格和內心世界。 錢紹武先生認為:“長期表情的凝固就成了相貌 ”,正說明相貌和人的社會屬性的相關。
古代雕塑均追求社會功利性。無論是神佛或帝王,一般都參照相學中最理想的面相進行塑造,反之亦然。因此,相學也可說是造像指南。如塑帝王,必是眼秀而長,如塑力士,自是目光如炬。因相書中就有:目秀而長貴比君王;目 烈有威,萬人皈依 ;如塑貴者,還得是:天 庭飽滿,地閣方圓 等等符合相學的標準。
在西方,同一個神可以有千百種客觀生活中的形象,塑造肖像,則追求逼真肖似和結構的準確合理,在中國,神佛有神佛的標準,帝王名士,除描摹對象外,還得參照相書,追求面部五岳泗水與人物社會屬性的關聯。因此,沒 有 胡須 的忠義之士岳飛,造像時可添上胡須,因相書有云:“髭 須犯空,形克無窮 ”。這真可謂相 塑 同 源。
二、相面塑心
臉部表情、神態、神韻是古代造像的關注重點,因此,面相學與造像息息相關。談到面相,相學中對五岳的要求是“必有峻極之勢”,而對耳(江)、口(河)、眼(淮)、鼻(濟)的四瀆,則要求“必有川流之形”。通過研究五岳四瀆而達到以形寫神。
造像中有一種手法叫“寫真”,但并非追求客觀真實。古人強調“默記寫真”,“真”,是指人的天真本性,內在的神韻。寫真時從局部出發有利于洞察內心世界。動手之先,如相 家 一樣,先相其神,再相其形,如此,當能做到形神兼備。
鼻子是造像者首先關注的對象,認為成敗得失,在此一舉。王繹認為,以鼻做尺度,最后可達到“庶幾無纖毫遺失”。因為相面時,也首推中岳,故中岳被相學和造像稱為“鼻祖”。
如何通過人物的不同外貌,去把握內心世界?藝人一直很重視相學的理論指導。如:耳門廣闊,聰明豁達,兩耳垂肩,貴不可言;舌短而大,愚魯懈怠,舌小而長,仕宦吉昌等等,唐代楊惠之失傳的《塑訣》,就有“抑和相術,故為今古絕技”之記載。從相學角度來把握人物性格,對深入分析人的內心世界的確大有裨益。
田、由、國、用、目、甲、風、申,是先人在面相學上的八格分類,藝人運用它來進行觀察,有利于高度概括造像面部的基本形。
面扁而方者為田字格;尖下頜者為甲字格;頭臉方正面帶須發的為國字格; 上削下方者為由字格等等。
八格之中,各類性情從中悉數反映。如:由字格,莊重自在;田字格,剛勁有力;目字格,溫雅文靜;風字格,瀟灑超脫等等。顯然,我們可以從古代造像中得到確切的印證。
當然,在八格之中,內外未統一者也有之。綜觀古今中外,十濁一清、十清一濁,并非少數。史書有載,孔子有7露(相學忌露:鼻孔仰露,夭折寒索;目露四白,陣亡兵絕),但弟子謂:望之儼然(從精神里透出的神氣),此乃表里不一也。而相學也稱圣人有異相,如“舜目重瞳,遂獲禪堯之位”等等。
三、尺度定格
古代雕塑談尺度,各有各的規范。占主要比例的佛教造像,就有著嚴整的法則。佛造像共有三經一疏,三經一疏即是佛教三部造像典籍和后人的注疏。而其它的造像,也都采用有異于西方的比例規范。
《佛說造像量度經》自西域傳入中國,初為梵文,直至清代,才得以翻譯。因此歷代佛造像量度就是師父傳徒弟,口授心記。
當藝人有造像量度經在心,不論佛像如何頂天立地,無論石窟環境如何險要,匠師均可依據量度經中手指量度而標準呈現。如佛像站立高度:“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發際亦如此”“項心臍乳間,帶半十二指。臍圓有摺旋,深闊皆一指”等等。
其它非宗教造像,也是依據歷代傳下經驗口訣加以背誦默記。如“頭分三停,肩擔兩頭,一手捂住半張臉,行七坐五盤三半;面分三停五眼,身分腰膝肘肩,袖內上臂貼肋,肘前必對肚臍;腰下突出是肚,肚下至膝兩數,再往下數是腳跗;正看腹欲出,側看臀必凸,立見膝下紋,仰見喉頭骨”等等。這些,都為古代匠師提供了把控各種尺度的規范。
因此,在實踐中,藝人依靠這些法則,搭架上泥,根本不必旁顧,無需卡尺,也無需退后觀察,以手當尺,逐步加以完成。因為這是多年傳下來的經驗,也是東方人獨特的智慧。依據這種方法,不必退后觀察,也不看是否符合七個半頭比例,上完泥,從頭到腳,一氣呵成。
古人造像,強調合事實,合法度,以至形態和內在精神相吻合,在規范的控制下,比例尺度都十分完美。
三、線的表現力
西方思維引導我們要通過素描去訓練基礎,要研究人體、結構、體面、形體等課題,而中國人的學理,卻不認可人體美的價值,而更重視內心世界的表達﹑心靈的體驗和情感的渲瀉。因此,先人通過概括性很強的線描去訓練基礎,去研究臉部表情、神態、神韻以及對線的運用和衣紋的程式等等。
當佛教傳入中國,佛造像的興盛及逐步漢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在不同時期,衣紋的線性從物理性到精神性的各種不同的體現。
早期的造像,從人物緊貼衣衫,猶如剛從水中出來的印度秣兎羅風格——薄衣透體,逐漸演化發展出多種樣式。1、有凹槽,疏密、深淺、主線和輔線等變化的陰刻線式;2 、有貼泥條強化線性的陽塑式;3、有橫斷面猶如階梯,層層疊疊,棱角分明的階梯式;4、還有橫斷面高點突出而渾圓,起伏翻滾的波浪式。自魏晉至五代、宋,這幾種線性表現手法承載著造像的法則和精神指向而沿用不衰。
前面提及,衣紋不僅是“物理性的線條”,可與面結合、與體穿插;她還可以是“精神性的”,有著詩性和神性的指向。她結合線的表現力,在形與神中游走。有時疏密有致,強有力的支撐著整個的造像,有時如行云流水,形成了整體的氣場,有時還會波瀾翻滾,造像呼之欲出,整個雕塑充滿生命的律動。
優秀的造像,線條流暢而合度,衣紋的表現能知人哀樂且能夠達意傳情。我們欣賞線條的優美、飄逸、舒暢和收放自如。一般而言,扁、平、直的衣紋,只會讓翩然欲飛的神佛駐足,凸、圓、卷的衣紋,則能使臥佛凡心大動。這正應了一句話叫“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龍門石窟有很多唐代的高浮雕小坐佛,袈裟下擺采用凸、圓、卷的波浪式衣紋,線條起伏翻飛,仿佛就欲破墻而出。
以上淺解,希望能對同好者有所幫助,也期望更多有心人共同努力,為未來中國雕塑學添磚加瓦。
2013-4-11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26日第467期
參考文獻:
《六如居士畫譜》(明)唐寅輯 出版社:長沙唐仲冕果克山房
《傳真心領》(清)丁皋 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傳統相學秘籍集成》田海林輯點 貴州人民出版社
《中國民間畫訣》王樹村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中國畫論發展史實》李來源、林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