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大中對話范迪安 工筆畫:古典中的美學趣味
當代工筆畫展覽必須改革
范迪安: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工•在當代”由中國工筆畫學會邀約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一起加盟。中國美術家協會基于中國美術的全局發展,對工筆畫展的學術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而中國美術館是數屆工筆畫大展舉辦的場地,我也非常欣然參加到展覽項目的組織工作中。

大展組委會主任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馮大中
馮大中:我從2012年開始籌備這次大展,通過跟迪安先生的商榷確定了這次展覽的組織形式。根據迪安先生的新式思路,這次的工筆畫大展籌備組由組委會和策委會兩部分組成,組委會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工筆畫學會和中國美術館的專家組成,策委會由邵大箴先生和范迪安先生以及美術批評家、理論家組成。

大展組委會主任、策委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范迪安
范迪安:作為展覽的重要組織者,一方面馮大中先生作為一名工筆畫家,多年來親身參與、推動中國工筆畫大展的發展。執掌中國工筆畫學會之后,他又對中國工筆畫發展了新的理念,新的目標,新的文化理想。這三個“新”絕對不是空洞的,而是他為工筆畫這種傳統藝術類型在今天謀求新的價值、新的時代內涵。第二方面,馮大中先生的藝術思維是超越工筆畫范疇的,他在思考創作時更加注重把工筆畫當做一個新的文化目標來思考和推進,從中國視覺文化發展格局中來探索工筆畫的文化價值。
在這樣的條件下,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在籌備方式和實施方法上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新。尤其是學術組織方面,使得這次展覽的意義遠遠超過作品的單純累積與展示,而是有了探索的深度和理論的厚度。

徐累《如影觀》
關注新人,強調新作
馮大中:在中國工筆畫學會的領導下組成的展覽策劃委員會,由邵大箴先生和范迪安先生來主持,邀請了近年來在工筆畫研究上很有心得的理論家、藝術史家一起做前期的學術思考和研討。更多地分析、研究、探索這次展覽的主題、結構。想通過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來更多地展示中國工筆畫創作上的新現象、新命題,特別是將之前美術界內的關注擴展到全社會。

金沙《向大師致敬—尋找皮薩埃羅(Pisanello)》
范迪安:求“新”的目的無非是兩個,一方面大家覺得參加展覽不僅僅是交幾張作品,而是更加自覺地,有意識實地創作。第二個做法是,在于能夠推動新人才、新的優秀作品,希望能把展覽實施的過程和推動工筆畫發展的目標結合起來,其中涉及到特邀藝術家、提名藝術家,也面向整個社會征稿,三個層面有機結合。組織方式上,也更注重與媒體的聯系,增加與社會的聯系,使得公眾對工筆畫這種特定的文化類型有更多的體會與認識,這種認識能夠反饋和作用于工筆畫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在今天時代的文化價值。

張見《藍色假期之一》
展覽籌備就是一次生長的過程
范迪安:我認為這次大展的籌備過程是一個“生長”的過程,它自身在生長,也有很多朋友在關注它的生長,我們不能保證說展覽最后能夠精彩到什么程度,但是大中先生這種籌備展覽的做法——放開思路,采取新的學術指向,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當然最后這個展覽還要經受學界和公眾的檢驗,也可能存在種種不足,但這樣的姿態就是今天學術團體的新姿態。
馮大中:就像迪安先生所講的,這次大展的籌備過程是一次“生長”的過程,相信最終呈現出來的展覽效果至少會是別開生面的。展覽調動了國內所有一流的工筆畫家,許多畫家原本不愿參加大型展覽,但這種新的策展方式大大地調動了畫家們的積極性和智慧,我想雖然可能存在“遺珠”的遺憾,但這次展覽的成功是毫無疑問的。這次的展覽力求學術性和正規性,通過這樣的活動來發掘新的人才,推廣有質量的作品。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前一階段雖然辛苦,但卓有成效。在整個籌備過程中,我們盡量團結大多數工筆畫家,使我們的畫家隊伍更加健康,學術隊伍的建立和健康成長是工筆畫會的宗旨,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美術館所期望的,推進了學術團體的健康成長。

徐華翎《香》
工筆畫要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
馮大中:其實,無論是展覽的組織形式還是學術研討,這次展覽的籌備過程中處處都體現了一種“工”的方式,我們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精益求精、力爭完美。 “工•在當代”的主題不僅表達了對工筆畫中歷史地位與現狀的深刻關切,還與這次展覽細致縝密的籌備方式有關,更有著對社會文化層面影響的期待。
范迪安:工筆更注重過程中的打磨、深化,在時間的維度中把自己的情懷灌注進去。在社會層面上,我們會自然地把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是讓公眾在古典藝術中找到美學趣味的立足點;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引導公眾的藝術審美更多朝向深度的品鑒與細微的體驗。讓人們在看畫的時候能夠慢一點、近一點,由此來獲得對工筆藝術語言特征的體會,來滋養和豐富我們的審美過程。就像在生活態度上,許多朋友會提倡慢一點、細致一點的生活,不要太膚淺,不要太粗糙,不要太急躁,像品一杯酩香一樣來感受藝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