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收藏有一款乾隆時期的銀質“百寶嵌”提梁壺,它高21厘米,重1.4公斤。其以銀為質地,在提梁上,鑲嵌有戰國劍首螭龍紋玉,看上去上面有“血沁”的痕跡,當是古玉無疑;而在壺的兩邊,各鑲嵌一塊清早期螭虎紋青白玉,玉質純粹,十分名貴;在壺蓋上有嵌玉,上面堆砌有銀螭龍,造型別致。在壺身之上,又有用鏤空雕制成的花卉忍冬紋飾,另外還有陽刻的佛教八寶法器紋飾,工藝繁復。
提梁壺一直號稱“壺中珍品”,像這種銀質并且有百寶嵌的提梁壺更是名貴至極。若非宮廷御用之物,是斷不會花此血本來鍛造一個銀壺的。該壺帶有典型的蒙古族風格。蒙古向來是滿族的盟友,早在努爾哈赤和明軍作戰時,就一直得到蒙古軍隊的協助。蒙古族和滿族以姻親關系結成同盟,清朝的歷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所娶妻子大多數是蒙古人,像孝莊太后、慈禧太后便是代表。所以,每年蒙古王公來京進貢的時候,清政府回贈他們的禮品也是絞盡腦汁。這個具有蒙古風格的銀質提梁壺,可能便是清政府給蒙古王公的回贈物之一,既價值不菲,又突出蒙古風情,以此來昭示兩族用鮮血換來的兄弟之情。
知識鏈接
在我國的傳統制作工藝中,有一種工藝尤為妙絕,它可以將金銀、珠寶、象牙、珊瑚和玉石等珍寶融為一體,并將瓷器、金銀器以及家具等制作工藝融會貫通,以達到一物之上群寶畢至、眾藝斗艷的目的,這便是“百寶嵌”。
百寶嵌也叫“周制”,大約在漢代時就有這種技法應用,不過它的真正起源是在明代。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揚州有個叫周筑的漆器工匠,他利用金銀、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象牙、沉香和蜜蠟等珍貴材料的材質和顏色,非常巧妙地雕刻成山水花鳥、亭臺樓閣的圖案,鑲嵌于家具或者漆器之上,大的如屏風桌椅、窗欞書架,小的如筆床茶具、硯盒書箱,都五光十色,絢麗奪目,光彩照人。因為是周筑所制,這種工藝就叫“周制”。
清朝時,百寶嵌工藝進一步發展,到乾隆時出現了王國琛、盧映之等幾位工藝大師,直接推動了百寶嵌的工藝水平。一時間,百寶嵌在宮廷之中尤為流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