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美景》玉雕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自古至今,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懷有深厚感情。古人對青山綠水的意境美可在許多神話傳說中得到體現(xiàn)。天然自成的山水美是現(xiàn)實的,詩人以“比興”手法歌詠山水之美,畫家則用繪畫藝術表現(xiàn)自然景色之美。晉代顧愷之曾對畫山水提出“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的要求。
自然美和藝術美相結合的山水畫自開創(chuàng)以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并流傳至今。而以山水為題材的玉雕陳設器——玉山子,據(jù)實物考證,出自遼金時代,如《玉雕秋山山子》《青玉松鶴人物山子》等都具時代新意,表現(xiàn)手法突破了古代偏重圖案的樊籬,而更多去描繪現(xiàn)實生活,富有生命氣息。雕刻技巧從平面轉向立體:鏤雕、透雕、浮雕、淺刻結合并用。對玉的天然皮色能巧妙利用,琢成質文之別,成為山子雕的又一特色。
當時有兩種新穎器形:“春水”和“秋山”。“春水”又名“海東青”,多為橢圓形的透雕加陰線層次穿插,多雕琢鳥類,如大雁。“秋山”別稱“爐頂”,四周多加以雕刻,常以動物、植物為對象,雕刻手法靈活。“春水”和“秋山”當時常作腰帶飾或帕綴飾,到了明代,這兩種玉雕形式被運用到鑲嵌如意上,故而后人亦把“春水”稱之為“如意吉子”。
可以推理,玉雕山子是在“秋山”這一形式上發(fā)展演變而來,同時也受到了宋以來為文人士大夫所青睞的山水畫的影響。時代改變風格,到了明代,玉雕山子已成為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清代揚州的玉雕山子更負有盛名,其它地方難以比肩。乾隆年間的《大禹治水》,《會昌九老圖》 等大型玉山子神奇般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當代山子雕新作有上海玉雕廠的《攀登珠穆朗瑪峰》和《萬水千山圖》、揚州玉雕廠的《妙居他山》,都十分精美。
山子雕也在繼承中發(fā)展。為了適應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要,山水牌應運而生。取山水之精華,“優(yōu)化”其結構,以壓縮手法“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的“化工之巧”來創(chuàng)山水牌新意,更具藝術觀賞性。繪畫藝術與雕刻藝術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良好效果受到玩玉人的贊賞。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又稱“東岳”。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詩句被后人廣為傳頌。作品將泰山的景物濃縮于一塊精美玉石之上,那俊俏的山峰,遒勁的蒼松,亭臺樓閣,潺潺的溪流讓悠閑自得的游人流連忘返。此山水牌是漢皇玉苑“無巧不施,無工不精”的作品之一。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