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狀地紋鏡

透雕蟠螭紋鏡
青州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從考古發掘和文物揀選征集中,收藏戰國至漢代銅鏡一百余枚,其中珍品、精品頗多。現擇部分精粹介紹給大家。
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處于劇烈變革的時代,生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文化藝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此時,商周以來青銅器中占主導地位、具有等級象征的禮樂器逐漸衰落了,而日常生活用器卻锝到了普遍發展,特別是銅鏡。銅鏡在戰國時期,至少在統治階級中已經普遍使用了。古文獻中有許多關于戰國人使用銅鏡的記載,如《韓非子》現行篇說:“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楚辭。九辨》“今修飾而窺鏡兮”;《戰國策齊策一》“朝服、衣冠窺鏡”。戰國銅鏡能夠取得大的發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青銅冶鑄技術進步,隨著鐵工具在銅器制造業的使用,為作坊內部更細密的分工、創造新技術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第二,經過商周以來的發展,至戰國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已趨于科學和穩定,大大提高了使用效果。戰國銅鏡以它那規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裝飾紋飾,標志著中國古代銅鏡已經從早期的稚樸走向了成熟。
羽狀地紋鏡QTJ95:戰國,圓形,四弦鈕,圓鈕座,外圍一周斜面形環帶。兩組正反排列的羽翅和渦狀紋組成一個長方形的花紋單位,這個花紋單位上下左右平行,布滿鏡背,素卷邊,直徑7.3厘米,重52克。1976年青州趙鋪出土。該鏡鑄造工藝精湛,在地下埋藏兩千三百余年,出土后鏡面光潔可鑒。據《淮南子》一書說,鏡面是用玄錫做反光涂料,再用細毛呢摩擦才能鑒人。經近人研究玄錫是指水銀和錫粉的混合物。由此可知我國工匠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冶煉水銀的技術。
透雕蟠螭紋鏡QTJ687:戰國,圓形,小橋形鈕,柿蒂紋鈕座,鏡背嵌入鏡托內,鏡托滿飾透雕紋飾,外圈為鏤空的“I”字形紋,內圈透雕蟠螭紋,周邊圈紋與重環紋相間,素平緣,工藝精良,紋飾纖細。直徑15厘米,1990年青州朱王孔戰國墓出土,由于長年在地下的擠壓,出土時已破碎,后經專業人員修復,仍可見其原貌。這種銅鏡是采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這種復合銅鏡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以后就基本絕跡了。
從戰國開始,銅鏡的金屬構成在銅、錫中又加入了鉛,使銅鏡的質量得到了提高。因為鉛不僅能使合金溶液在鑄范中環流順暢,使鏡子表面勻整,還可以利用鉛在凝冷時不會收縮的特點,使鑄出的鏡背紋飾特別整齊清晰,并可以減少銅、錫合金溶解時發生的氣泡,避免沙眼等毛病的產生。這時銅鏡的合金成分,銅約占74%,錫約占25%,鉛約占1% 。
青州在戰國時地屬齊國,齊國的經濟及鑄造業相當發達,以上兩件戰國銅鏡對于研究戰國時齊國高超的鑄造工藝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陶瓷業的進步和發展,雖然代替了銅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銅工藝并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制造銅鏡等方面。因此,兩漢時期銅鏡的鑄制業獲得了重大發展,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星云紋鏡
星云紋鏡QTJC340:西漢,圓形,有八枚小乳形成連峰鈕,中心一大乳,內向連弧紋鈕座,主題紋為:四枚并蒂八連珠環列四方,四區內各有八枚乳釘有規律的排列,每枚乳釘均用曲線連接,似星象圖形,外圈為繩紋一圈。內向十六連弧紋緣,直徑15厘米。其形制與《文物》1991年第五期第61頁徐信印《安康地區出土的古代銅鏡》中的星云紋鏡類同。

漢草葉紋鏡
漢草葉紋鏡QTJ395:西漢,圓形,方形鈕座,上飾四葉紋。座外一個大方格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為銘文區,銘文在四邊,連續為:“見日之光,長勿相忘。”銘文間雜以斜線組成的圖案。外區由四乳釘及桃形花苞雙層草葉紋間隔布置,此鏡圖案非常清晰,其紋飾布局采用的是以鏡鈕為中心的“心對稱”布局方式,用單線勾勒圖案的輪廓,紋飾布局嚴謹,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鏡緣呈內向。直徑13.6厘米,重585克。

昭明連弧銘帶鏡
昭明連弧銘帶鏡QTJ408:西漢,圓形,圓鈕座,并蒂十二連珠鈕座,鈕座外有兩周短斜線紋及一圈凸弦紋帶,凸弦紋外為內向八連弧紋帶,兩周短斜線間鑄漢代特有的篆隸體銘文:“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不泄”夾多“而”字,字體比較方正,素寬緣,直徑13厘米,重545克。

日光連弧銘帶鏡
日光連弧銘帶鏡QTJ371:西漢,圓形,圓鈕,圓鈕座外有線紋,內向八連弧紋,一周短斜線紋外有銘文一周:“見日之光,長不相忘”素平緣,直徑7·8厘米,重77克。

家常富貴四乳銘文鏡
家常富貴四乳銘文鏡QTJ362:西漢,圓鈕,圓鈕座,座外有很規整的斜線紋,兩周短斜線紋之間為四乳及“家常富貴”銘,素窄緣。直徑8厘米,重83克。

四乳四虺鏡
四乳四虺鏡QTJ376:西漢,圓形,圓鈕,圓鈕座,兩組細短斜線紋圈帶內為主紋,主紋是四乳四虺紋相間環繞,四乳帶圓座,四虺成勾行軀體,兩端同行,素寬緣。直徑8厘米,重129克,1981年青州蘇埠屯北嶺出土。
新莽四神規矩鏡
新莽四神規矩鏡QTJ380:新朝,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飾四個簡化柿蒂紋,其外為雙線方格,內區為雙線規矩及四乳四神,怪獸,并有兩枚“大泉五十”錢紋等,外區飾銘文帶一周,銘文為“漢有善銅出丹陽,取之為鏡清如明,左龍右虎備四旁。”“漢有善銅出丹陽”標明銅原料,銅的產地,“丹陽”指漢代的丹陽郡(今安徽當涂)它是漢代最有名的銅礦所在地。鏡緣為變形禽獸紋,鏡直徑13.2厘米,重462克。1982年青州沈家莊西出土。據〈〈漢書食貨志〉〉載:“王莽居攝,變漢制……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泉五十’”。故此鏡應為王莽時所鑄。

四乳禽鳥鏡
四乳禽鳥鏡QTJ377:東漢。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凸起的圈帶,兩周短斜線之間為四乳,每兩乳之間有相對的兩禽鳥,雙歧冠,覆翼,尾上翹,形態極富裝飾性,素寬緣。直徑10厘米,重245克。1984年青州張孟出土。

四乳龍虎對峙鏡
四乳龍虎對峙鏡QTJ379:東漢,圓形,圓鈕座,其外有一周凸弦紋,兩周短斜線之間為主紋:四乳與二龍,二虎相間環繞,四獸均作行走狀,素寬緣,直徑12厘米,重377克。

君宜高官直行銘文雙風鏡
君宜高官直行銘文雙風鏡QTJ400:東漢,圓形,連珠狀鈕座,鈕上下兩條平行的豎線將紋飾分為左中右三區,中區雙線格內為直行銘文,上為“君宜”下為“高官”,左右各一風紋,風形態簡化, 作“S”形卷曲,頭尾結構不明,周圍放射出的長短線條似羽毛,主紋外一周短斜線,寬素緣,直徑8.1 厘米,重63克,1986年12月青州五里澇埠南嶺出土。

神人龍虎畫像鏡
神人龍虎畫像鏡QTJ407:東漢,圓形,圓鈕,座外圍連珠紋一圈,五乳間紋飾分別為五區:兩區分別為龍、虎,兩區分別為兩神人對坐,一區為一人舞蹈。外區銘文為“尚方作鏡真大巧”緣為短斜線及鋸齒紋緣。直徑15.5厘米,重492.5克。1982年青州南門出土。“尚方”是漢代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
通過上面介紹的銅鏡我們可以看出:兩漢時期銅鏡的形制較戰國銅鏡要厚重,但絕沒有鈍重笨拙的感覺。鏡表面或漆黑明亮(即所謂的黑漆古),或呈銀灰色。形狀,一般均為圓形;鏡鈕,多數為半圓鈕。這種鈕制后來成為銅鏡鈕的基本形式。東漢時期,銅鏡的圓鈕變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鈕座,此時趨于多樣化。除圓、方座外,還用連珠紋、連弧紋、四瓣柿蒂紋等紋飾作鈕座;鏡緣,除西漢初期仍有卷邊鏡緣外,均為寬厚的外緣,并逐漸呈斜坡狀。
兩漢紋飾較之戰國銅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風格。主要特點是:圖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逐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紋飾結構趨于簡單,改變了戰國鏡紋飾那種嚴謹細密的風格。
青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從西漢始設青州刺史部至明洪武九年(1376)的1400余年里,就是山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故現在青州有這么多精美銅鏡出土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