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馮良鴻

藝術家劉小東、陳丹青在學術研討會現場

學術研討會現場
馮良鴻90年代曾旅居紐約十余年,與陳丹青、馬可魯、孟祿丁等藝術家相交甚篤。在展覽開幕前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不僅有上述“紐約老哥們”的列席,藝術家劉小東、王興偉、倪軍、袁加,中間美術館館長袁佐等人也參與其中,共同討論他們口中“大馮”的藝術創作風格及變化。


死磕的藝術
作為旅美時期便熟識的老朋友,陳丹青非常了解馮良鴻的為人與創作過程。他把大馮的作品稱為“studio staff”,死磕出來的藝術。馮良鴻從事繪事伊始就是非常寂寞的,在沒有知名度且不受重視的情況下,一直在當代藝術圈邊緣扎扎實實地研究抽象畫,一遍遍地研究、處理畫面的肌理。 “中國過去30年,抽象藝術的坎兒還沒過去,就有了當代藝術。還是需要有人誠懇地來做抽象繪畫。”
處于當代藝術主流體系內的藝術家劉小東看過展覽后表示,他對于在喧囂之外沉默地、謙遜地積累著厚度的馮良鴻充滿了敬意。“一直在邊緣,是藝術家最好的狀態”。并且劉小東認為馮良鴻的畫作相較前幾年有了巨大的進步,畫面上的微妙處理觸動人心,有內容而不造作。


文人畫氣質的抽象畫
大馮的朋友們用“優雅的涂鴉”、“精致的飄逸”來形容他的作品,大馮自己說自己是“散漫的抽象”。無論是怎樣的詞語,都凸顯了這些作品的“中國文人畫氣質”(馬可魯語)。這種氣質體現在畫面空間與色彩的經營上,馮良鴻在畫布上飛灑潑濺、涂鴉、刮劃,用不同的顏色層次來營造“讓思緒不斷飛散的心理空間”,通體透亮。
盡管這些畫作的節奏、肌理控制越來越得當,但是大馮還是將其中一件作品命名為《未完成的作品》,這也是他對于創作的一貫態度。長期錘煉,使繪畫中呈現出時間、人生、情感的豐富性與微妙性。
對于馮良鴻來說,不管外界如何喧囂,他還是會繼續跋涉于抽象繪畫的道路上。愈發干凈與純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