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由白金澆鑄的人頭骨上鑲嵌了8601顆鉆石,不僅高價售出,還成了工商管理的教學案例;藝術家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最終以1.8億港元成交,不僅成為首件沖破億元大關的作品,而且還刷新了畫家個人拍賣紀錄以及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拍賣紀錄……藝術在今天早已脫離了原有的軌跡,從古典主義的范疇衍生為一種與社會緊密相連的事件。如何解釋當今的藝術行為?如何理解藝術家的“企業家”身份?又如何看待藝術市場上屢被刷新的“天價”?前不久,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成立十周年的“藝與腦—藝術管理思考”國際研討會上試圖回答這些疑問。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藝術管理學系主任余丁教授表示:“目前的藝術管理學科發展已進入到一個關鍵階段,即從方法論的層面回歸到本體論的層面,回歸到對文化與藝術本身的反思與重新認識上。”
“當代藝術家的企業家化已然是一個全球現象”
藝術家成為企業家的現象,不僅在西方當代藝術界中盛行,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中也很常見。達明·赫斯特就被認為是“在世最大的、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會賺錢的藝術家。MBA教師會讓他們的學生去分析他的商業策略”。他最為轟動,也是最“露骨”的商業藝術作品之一—《為了上帝的愛》就在一顆由白金澆鑄的人頭骨上鑲嵌了8601顆鉆石,并高價售出。
有批評指出,“現在很多藝術家更像一個鄉鎮企業家,尤其是雕塑、裝置和大型藝術,從國外找一個藝術概念和形式,找一批人幫他實施、生產、制作,找美術展覽場地做展覽,自己在媒體上出鏡宣傳營銷,最后接待收藏家,將作品賣出去。這種企業家化的藝術家,國外也有此現象,但在中國規模更大、現象更普遍,這主要是中國的助手、空間費用便宜,社會公眾、收藏家和媒體也不太懂藝術。”
對此,來自北京大學的藝術理論系主任、著名策展人彭鋒博士認為,當代藝術家的企業家化已然是一個全球現象。“與藝術學界怒視這種現象不同,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卻高度重視它。被批評家們冷嘲熱諷的達明·赫斯特,卻成了工商管理的教學案例。在我看來,對于新生事物來說,冷靜的分析勝過激情的褒貶。當代藝術家對于被稱作企業家可能會心生怨恨,盡管今天成為藝術家的條件明顯要求企業化的運作。在藝術家和企業家之間,存在某些有趣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已經引起了管理學界的極大興趣,它們也應該成為藝術學界的研究對象。”
中國當代藝術瘋狂挑戰近現代大師
近年來,中國當代畫作拍出高價的新聞屢見不鮮。就在今年10月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藝術家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最終以1.8億港元成交,不僅成為首件沖破億元大關的作品,還刷新了畫家個人拍賣紀錄以及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拍賣紀錄。
曾梵志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最后的晚餐》是他的“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代表作,內容取自藝術大師達·芬奇的同名作品。但一位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超過無數已經載入美術史的已故藝術家們,引發了業界不同的聲音。有業內人士質疑,就目前來看,當代書畫千萬元以下的價格更合理些,畢竟像吳作人、葉淺予、李苦禪等許多近現代大師的畫價還徘徊在幾十萬、百萬元,把當代書畫炒得比古書畫、近現代書畫還高,明顯違背價值規律。但同時也有人認為不必大驚小怪,“資本追逐藝術是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地位的信心,和對藝術作品的認同。”
對此,中央美術學院的市場專家龔繼遂教授分析表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20年來這種蓬勃興盛的發展,和西方收藏史的文化是不一樣的,它非常重要的一個主導性動機是投資和盈利。“不同的投資人,根據自己不同的投資策略、文化定位等因素導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分析持有完全不同的方法、建立完全不同的數學模型。因此,對當代藝術看好的說當代藝術還會持續上漲,唱空的說它是一個泡沫現象。這些現象對我們藝術管理研究的學術性和中立性是一種挑戰。”
“藝術管理”能阻止“藝術終結”嗎?
傳統的藝術運作方式或者說是傳統的藝術觀念,是不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正因為如此,“藝術管理”這一概念是當代藝術發展的態勢本身所推動產生出來的成果。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指出,在藝術理論領域,美國著名藝術史家阿瑟·丹托先生的著名的論題—藝術的終結,非常典型地體現了這種藝術的轉折。如今,藝術領域當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無不跟社會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潘公凱院長認為,當今藝術的存在需要有一個它周邊所存在的藝術界,即藝術運作的機制來界定藝術本身。“那么像這樣的一種重要的美學理論的提出,也恰好為藝術教育學專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藝術管理這個專業的產生,它在二十世紀后半期以來的發展壯大,就是跟藝術本體的巨大變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這個專業本身就是藝術本體巨大變化的產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