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收藏理念的轉變,現代瓷器收藏品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相對古瓷較低的價格以及富有潛力的升值空間,在收藏市場上漸漸火熱。作為中國白瓷的代表,德化瓷的收藏價值也一點點被收藏家們挖掘出來,逐漸走向高端市場。
市場行情不斷升溫
“隨著公眾對當代藝術陶瓷的需求普遍增多,以及對外交流的逐漸頻繁,德化瓷‘中國白’的名頭越來越為世人知曉,德化瓷的收藏行情也由此漸漸發展而來。”德化收藏家協會會長陳明良說。
德化白瓷質白色潤,表現細膩,雕工精湛。作為工藝品,市面售價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一些工藝大師的作品,因為限量發行,價格連年攀升,有的已經突破百萬元大關。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德化白瓷燒制原料資源正在逐步走向枯竭。業內認為,高純度、富含玻璃質的戴云山脈瓷土是德化瓷白凈、透光的主要原因,千百年的持續開發,已使優質瓷土日漸稀有。前幾年,普通高嶺土僅為每噸300至500元,如今價格已經漲了10多倍。此外,技藝精湛的老藝人也越來越少。
“物以稀為貴”,這些因素無疑將進一步炒熱“好瓷”“好工”的“中國白”作品。此外,德化白瓷長期處于價格洼地,相較其他窯口已經高企的價格,德化白瓷的升值空間被收藏界普遍看好。
尚未成為收藏主流
“和別的收藏熱品相比,德化瓷的收藏市場還沒有完全成型,它的收藏價值還沒有被大藏家挖掘出來。”陳明良說,德化陶瓷目前以工藝品瓷器雕塑為主,最有名的是觀音造型。電視節目《尋寶》中,現場專家對何朝宗的作品“自在觀音”的估價,只有四五百萬元,但“其本身的價值和官窯相當,遠不止這個價”,原因在于“我們是民窯”,陳明良說。
而在歐洲,德化白瓷被視為“東方藝術珍品”,引得歐洲人競相高價購藏。墻內開花墻外香,陳明良說,十幾年前,德化瓷收藏群體很小,多數人對有年代的藏品置若罔聞,這幾年,收藏市場上關注德化瓷的藏家才慢慢多起來,尤其是口袋里有了閑錢的泉州商人,出現了許多收藏德化瓷的“大家”,“他們的起點高,基本上是從國外拍得的真品”。
2005年12月的上海博海拍賣會上,明成化年間的德化窯雙耳香爐拍出187萬元的高價,引得世人關注;2010年,福州一場拍賣會上,已故大師許興泰的生前代表作之一《渡海觀音》,更是以260萬元創下成交紀錄。中國嘉德、泉州華天都曾組織過德化陶瓷的專場拍賣。
但從全國收藏市場看,德化陶瓷尚未成為一個主流品種。相對于景德鎮、醴陵、龍泉窯等瓷器“大腕”市場價格的整體飛漲,德化陶瓷市場表現較為平淡。陳明良認為,德化白瓷在國內收藏市場上的熱度、價格,與其制作工藝和享受的世界聲譽不相符合,形成了較大的落差。當然反過來看,這種落差也許就是今后收藏人士的機會。
“相對于以前,現在好多了。只要有團隊意識,明確市場經營的方向,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德化瓷的收藏價值,它的價格就會慢慢提高。”陳明良說。
收藏得從鑒賞說起
“收藏德化瓷,還是得從鑒賞說起。”根據自己多年收藏德化瓷的經驗,陳明良認為,收藏之前,了解一件作品的內涵很重要。
起初搞收藏,沒有經驗,錢花了不少,卻事倍功半,甚至上當受騙,陳明良也曾一度陷入經濟困難。幸而他始終懷有良好的心態,“衣帶漸寬終不悔”。
他說,收到第一件瓷塑“立云觀音”時,“看著古瓷塑的工藝,我驚訝得不能言語”。那時正是陳明良獨立創作的初始期,思緒如野草般繁雜。他把自己所作和“立云觀音”對比,漸尋技藝上的不足,通過反復揣摩,收益頗大。對比的學習法,由此成為陳明良前進道路上的助推器。
“如今,收藏愛好者可以借助收藏家協會的平臺,多交流和學習,少走彎路。先慢慢看,深入了解,看準了再下手。”陳明良說,名家作者有代表性的作品,特別是原創作品更值得關注,雖然它們一般價格會比較高,但收藏增值的回報率也更大。
他補充說,收看電視、報紙等媒體的藝術鑒賞欄目,也是學習收藏知識的好方法。雖然當代作品有很大升值空間,但在缺少了解的前提下,不要盲目涉足瓷器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