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蘇州科技學院教授、北京國墨天下書畫院副院長、蘇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美術總監、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曾在中國美術館,北京當代美術館,法國巴黎,臺灣彎高雄,蘇州,呼和浩特等地舉辦畫展,有作品在新美術、美術、美術觀察、美術研究、中國藝術報道等,40余家專業雜志發表,作品《童夢》中國美術館收藏、《大山人家》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交流中心收藏,發表美術專業論文多篇,出版個人畫集6本。2002年獲國家人事部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人才專業委員會“當代中國畫杰出人才獎”,2013年獲中國百家網絡媒體推選為“中國山水畫十大家”。
972002年以江南水鄉為題材,彩墨表現。
2003—2006年多以太行山為題材,彩與墨結合融入寫法表現。
2007—2013年以蘇州園林為題材,用純素的水墨表現園林,強調中國畫的骨法用筆以寫為主,特別是對于中國寫意畫的用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用水的極致在傳統中國畫技法中彰顯新意。
于亨的水性化園林
徐惠泉—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
蘇州私家園林鼎盛于明清時期,園林繪畫也隨之興起。這是由于私家園林的擁有者往往會邀請一流的畫家到他的園林里去摹寫種種景致,然后可以在親朋好友面前展示,借以顯耀自己的財力,或者作為一種永久的紀念。而畫家也會接受園主的這種邀請欣然前往。文徵明為“拙政園”主人王獻臣繪制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冊,也許就是這樣產生的。畫家為我們提供了王氏拙政園的一些典型景象,雖然不無藝術夸張、美化、概括等因素,但為得到園主的認同和報酬,在繪制這些場景時,就像攝影那樣,文徵明定然會保留現場真實的一些痕跡,不能盡情發揮的心情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文徵明的這部冊頁現在看起來仍然有一種親切的好奇感,尤其對熟悉拙政園的讀者來說更是如此。而晚明的張宏接受“止園”主人委托,則更是追求近乎視覺實證手法,繪制了一部園林冊頁《止園圖》,據高居翰等學者研究,在張宏的圖畫中“再現了一座十七世紀的中國園林”。
這和我們現代畫家畫園林的心情、狀態是很不相同的,我們已失去了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生活背景,沒有受雇于任何人,或接受某人之委托來畫園林,作為明清人生活方式之一的私家園林,我們已稱之為“古典”。而現代畫家以古典園林作為繪畫題材完全出于自主的選擇和出于情感的需求。他們更多地是思考、探索如何將眼前的園林景象如何轉化為內在心靈視像。因此,園林的那些基本元素還在,池塘、假山、亭臺、樓閣、石橋、長廊、云墻、花木依舊,但現代畫家在感受園林的心境和文徵明那個時代相比,已不可能同日而語了。我們常常用現代生活的審美情懷去體會、感受舊時園林的風姿遺韻,從而生發出種種復雜的情感活動,借繪畫發泄而出,因而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或寫實的、或抽象的、或意象的藝術語言和形式手法來描繪眼前看到的或心靈參悟的園林圖畫,甚至可以將這些園林元素作為情感符號,去解讀古典園林,隱喻或象征當代文化精神狀態,情感意味。
由此來觀察、欣賞于亨畫的蘇州園林,顯然與園林實景相去甚遠但與園林風月有關,呈現的風景是于亨心靈中的風景。他對園林的興奮點不在對園林景致的如實描寫,他也大量寫生過園林,但他似乎更在意通過對園林元素的解讀和理解,以中國繪畫的筆墨語言,為觀者描述出一個具有作者個性意味的園林景象:水墨點畫勾勒湖石、曲廊、小亭、樹木等結構形態,畫面呈現水痕累累,煙云彌漫,一片沖淡清和、含蓄空靈的壸中天地,從中不僅可以體會到作者所崇尚的中國古典文化格調、趣味,更可以看出作者吮墨閑窗,風雅滿懷地對中國繪畫筆墨藝術傳統形式進行現代性的探索。于亨探索的切入點是把用水放到用墨、用線同等重要的位置。按作者自己的話來說:“筆中含有飽和的水墨,一點、一線、一面,都用充足水性的筆墨寫成,將用水推到極致。”即用其所謂的“水性化筆墨”來寫出胸中園林的種種意境及趣味。在實踐中他已認識到“用水的作用不僅使墨色分五色至更多的色階變化和筆墨的干濕、虛實變化,當用水的量達到極致時會改變筆墨常規形態,生發出水性化的筆墨形態,水中含筆,墨中含水,筆、墨、水交融渾然一體,水的氣息充盈著筆墨,墨韻含蓄、墨色更加豐富、潤澤、恬淡、水墨氤氳,生機盎然,在若隱若現中體現著‘骨法’的筆意,逸韻凝厚而空靈,在這里水不是筆墨的調和劑,它和筆墨鑄成了水性化的筆墨美。這成為我現在中國畫表現意境的核心語言。”很顯然,于亨先生探索的動因是來自他對繪畫的理解認知。他認為中國畫之美就在“筆墨”,這是中國繪畫獨具的藝術之美。認識落腳在藝術形式語言方面,固然,藝術形式對畫家來說是最為敏感和注重的話題。而我想說的中國畫的“筆墨”魅力,不僅在于藝術形式之美,而更在于超越形式,讓讀者在畫家筆墨構成的視覺形式中,有意味、有觸動,有陶冶,有感悟、有情感的升華,更有在藝術家的激發、啟示中,引領讀者以藝術的目光去探尋、發現種種人生樂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美。而這正是我在讀于亨先生“水性化筆墨”優雅的繪畫作品過程中得到的領悟。(2013年9月)

于亨作品1《綺閣飄香》45x69cm 2010年

于亨作品2《曲徑通幽》69x136cm 2013年

于亨作品3《無處園林不物華》 69x136cm 2013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