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血后(版畫) 1948年 黃新波
在一支蠟燭散發的昏黃光線下,不大的桌面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專業書籍,墨水瓶的蓋子開著,似乎隨時等待為鋼筆補充新鮮“血液”,一位老教授疲憊地倒在桌子上,那只停止書寫的手中還緊緊地夾著一支鋼筆,床上的妻子已經熟睡,而此時的時鐘已指向深夜1點15分……這是李樺的版畫作品《教授生涯》所呈現給我們的畫面,傳神地表現了老一輩教授認真的教學態度以及刻苦、嚴謹的研究精神。
11月19日起,“新興木刻與廣東版畫——廣東美術館藏版畫作品陳列展”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主要涵蓋了1930年至1970年新興版畫發展最為蓬勃時期的代表作品70張,這些作品以高超的技藝向我們展示了那個年代的政治傾向與老百姓的生活情況。據悉,這場承載著“紅色記憶”的版畫藝術盛宴將持續至2014年1月12日。
20世紀30年代初期,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危難時刻,魯迅先生曾在《新俄畫選》小引中說:“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此后經由他的大力倡導,以進步美術青年為主力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開始興起。當時的藝術家以描繪人民疾苦、民族危亡為己任,以宣傳鼓勵為宗旨,把藝術創作與勞苦大眾聯系起來,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熱情。
本次展覽匯集了來自不同地區版畫家的代表作品,呈現出一次全面而綜合的新興木刻作品的展示。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國統區藝術家作品、解放區藝術家作品和廣東地區藝術家作品。國統區的木刻創作堅持現實主義的原則,作品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為主,包括了李樺、黃新波、野夫等人,其中黃新波的《賣血后》與李樺的《怒潮組畫》有著穩扎穩打的構圖與情緒化的動勢處理等藝術特點,充分反映當時人民的心理狀態與生活狀況,給人以情緒上較強的感染力。與此同時,解放區的版畫創作呈現出了在新興木刻基礎上發展較快的趨勢,木刻這種簡便易行的藝術在解放區得到了大力推廣。在這一階段,畫家深入到群眾當中,學習民間藝術風格的作品普遍流傳。代表藝術家有胡一川、彥涵、古元等。胡一川的代表作品《到前線去》利用透視效果營造出宏大的場面,其動態的構圖和合理夸張的人物形象令畫面充滿張力,獨特的木刻語言構建出不同于慣常視覺的圖像,從而更有力地擊打人心。廣東地區也是木刻版畫發展的重要根據地。諸多早年在上海學習版畫藝術的青年版畫家學成后將現代版畫藝術帶回廣東,為廣東新興版畫的興盛注入新力。代表藝術家包括劉侖、梁永泰、蔡迪支等。
為配合展覽,廣東美術館還特別推出了一系列的公共教育活動。其中《流動的印痕——版畫的觀看與認識》講座吸引了很多的觀眾前來參與。每逢周末,館內研究人員都會帶領觀眾欣賞版畫展。更有趣的是,館方還推出“天馬行空——版畫體驗工作坊”,為觀眾提供免費的畫材并請專人指導來進行版畫創作,讓觀眾親身體會制作版畫的樂趣。
“通過這一展覽,我們冀望觀眾能真正體味那段承載著藝術家理想與使命的崢嶸歲月,感受以中國版畫為代表的藝術所表現出的感召力與深遠影響,以及藝術家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解放的使命感。希望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版畫藝術,從而不斷推動這門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廣東美術館新聞部的陳文哲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