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乾隆掐絲琺瑯花觚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于插花,布置廳堂。筆者收藏的這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花觚,便是在一個古鎮的大戶人家廳堂里覓得的。這對花觚色彩艷麗、工藝精湛,茶余飯后本人經常拿出來把玩。
這對花觚是傳統的銅胎掐絲琺瑯器,高29.8厘米、口徑14.6厘米、底徑9.2厘米。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圈足,器型古樸典雅。器身上是一些布局規整的花草紋。雖然花草紋飾繁密,但層次分明,色彩艷麗,極盡皇家富貴奢華之美。顯得非常華麗、大氣。而且無論是胎質、釉色,還是品相,都接近完美,讓我愛不釋手。
后來,經業內專家鑒定,確認這對花觚出自清代乾隆年間,收藏價值很高,升值空間良好。
據專家介紹,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常見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兩種。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纏枝花卉或是花鳥等。早期的花觚人們通常把它描述為“尊”,它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隨著瓷器燒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豐富,很多陳設用瓷開始有了一定的實用功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