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福建省仙游縣油畫行業協會會長、浙江義烏青于藍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仙游人魏金椿經歷了仙游縣油畫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其本人在商業油畫領域的打拼經歷,更是仙游油畫產業崛起的縮影。



魏金椿的代表作品《百松》、《歸》和《魅力仙游》。
在廣東深圳大芬油畫村、福建廈門烏石浦油畫村在國內揚名的同時,位于福建莆田的仙游縣,正在譜寫自己的油畫產業傳奇——油畫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其中1/3都產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南方縣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仙游油畫師群體開始嶄露頭角,具有創業精神的油畫師紛紛在全國各地創辦油畫企業,成為全國油畫交易的中流砥柱。創業成功的仙游油畫商人又回到仙游,將這里打造成一個輻射全國的油畫交易集散中心。據不完全統計,遍布全國的仙游籍油畫師超過2萬人,仙游人從事的整個油畫、復制畫、工藝畫框產業的年總產值不低于20億元,這一極具發展潛力的文化藝術產業,也成為仙游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亮點。
仙游模式的締造,全靠仙游油畫師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作為其中的翹楚,魏金椿從一名普通的油畫師,打拼成一個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的工藝品公司董事長,并且積極推動仙游油畫交易集散中心的搭造。魏金椿的創業之路,正是仙游商業油畫產業之夢的最佳詮釋。
從農村走出來的油畫商人
上世紀80年代末,魏金椿從農村走出來開始學畫,在外面闖蕩多年之后,又回到家鄉仙游縣創辦了自己的畫室,一邊接著畫不完的訂單,一邊開始招收徒弟做培訓,賺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學過裁縫、駕駛、木工,還學過一個月的莆仙戲……初中畢業后的魏金椿就開始尋找出路,并最終選擇了內心一直熱愛的畫畫。
上個世紀80年代,油畫傳入仙游,師帶徒的方式使得這個隊伍愈發強大,如今,在仙游的農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個家庭小作坊里,老人帶著徒弟作畫的場景。趕上這一浪潮的魏金椿,在油畫培訓班順利畢業后,開始了闖蕩四方的生活——汕頭、潮州、廈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時間轉眼到了1996年,魏金椿已在異鄉飄泊了9年,輾轉各個畫室的魏金椿,看出了油畫運營的關竅,他毅然決定回家創業,開起自己的畫室。一邊接著畫不完的訂單,一邊開始招收徒弟搞培訓,魏金椿賺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事實上,自油畫傳入中國,真正能夠買得起油畫的普通百姓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國人對該藝術還不熟悉,二是油畫畫作通常很貴,一般的家庭消費不起。不過,與藝術品油畫不同,仙游油畫屬于商業油畫,大部分都不是原創,而是畫師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臨摹作品,生產速度快,售價不高,宜室宜家。
這類古典油畫、裝飾油畫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專家預測,油畫和傳統藝術品將成為中產家庭的重要選擇,今后的市場份額將逐年上升。與深圳大芬村、廈門烏石浦一樣,仙游聚集了眾多生產商業油畫的畫工和畫商。魏金椿畫室開設之時,正處于整個商業油畫市場發展壯大的黃金十年。
然而,隨著行業的壯大,仙游當地的油畫市場趨于飽和。“那個時候,油畫行業開始走下坡路,使得大家不得不往外闖。”魏金椿介紹,也是這樣的機會,讓大批做油畫買賣的商人走出仙游。
幾經輾轉之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走的魏金椿來到浙江義烏,并最終選擇扎根于此。“那時義烏市場上賣油畫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賣畫框的商家。”看到這一點,魏金椿與當地賣畫框的老板一拍即合,并達成協議,兩種產品搭著賣,就此打開了銷路。義烏小商品市場建成后,魏金椿更是感受到了集聚帶來的巨大效應。“原來我以為像油畫這種產品,一單能簽個幾百幅就不得了,但到了義烏才發現,一單幾千幅都很平常。”
魏金椿一邊賣畫一邊尋求商機,了解國內外市場的運作規律,知道了畫與框怎么有機配合,畫家怎么配合畫廊,畫廊又怎么吸引顧客的游戲規則。
“以前在仙游賣畫,都是以卷起來的畫心、畫片為主,這只是半成品。”在義烏的銷售過程中,魏金椿覺得,與其和畫框廠家合作,不如自己把整條產業鏈都做起來,擴大利潤空間。于是,魏金椿在義烏辦起了加工油畫成品的工廠。“打比方說,我的一張畫心售價1000元,其中有20%的利潤,也就是說,我可以賺200元,如果畫心配上畫框一起售價1500元,仍是20%的利潤率,那么,我就可以多賺100元。”
哪里賣油畫哪就有仙游人
像魏金椿這樣熟悉仙游油畫師分布情況的人,知道上哪找所需要的油畫。而一些從外地來的商人,就完全一頭霧水,如果沒有熟人帶路,根本找不到地兒。
彈指間10年過去了。如今,魏金椿的義烏青于藍工藝品有限公司已發展為多家連鎖經營店,擁有廠房5000平方米,油畫展示大廳1000多平方米,員工600多人,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公司的原創油畫作品《盛世和諧》在第七屆深圳文博會榮獲銀獎。
在義烏的生意越做越紅火,魏金椿不僅自己賺了錢,還帶動了整個義烏油畫市場的發展。魏金椿回憶:“初到義烏時,當地幾乎沒有賣油畫的,市場一片空白。”在他的帶動下,如今,仙游畫師、畫商在浙江義烏開店設點經營油畫有100多家,形成以仙游人為主導的義烏趙宅油畫市場。
像魏金椿這樣走出去闖出名堂的油畫商人,在仙游有不少。“哪里賣油畫哪就有仙游人。”魏金椿說,這句話毫不夸張,在全國三大油畫基地的店鋪中,福建畫工和畫商占據70%,而這其中,仙游人又占據了半數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仙游籍在外做油畫生意的商家達六七百家,遍布各地,其中駐扎在義烏的油畫批發商有近百家,北京潘家園、十里河的文化市場有近百家仙游籍畫廊,上海的各文化市場亦有近百家仙游籍畫商,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年產值達20多億元。仙游油畫異軍突起,產品暢銷海內外,如今甚至影響著中國商業油畫市場的走勢。
與此同時,堅守在仙游的畫師還有約5000人,全縣擁有大型油畫工作室50多家,具有直接出口經營權的油畫企業10多家,其中,名藝油畫工藝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點石工藝有限公司、蘭斐藝美工藝品有限公司和太平洋油畫公司等油畫框企業年產值都超過5000萬元。
2009年,仙游成立了油畫行業協會,魏金椿被推上了會長的位置。“大家這么信任我,我就有這份責任要把仙游油畫做起來。”仙游縣油畫產業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畫師技法交流活躍、精品迭出、效益激增。有人說,協會的成立,對“仙畫”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為會長的魏金椿,思考的不再僅僅是青于藍的發展,而是整個仙游油畫產業該如何騰飛。在調研中他發現,仙游油畫聲名遠播的同時,作為原產地的仙游,油畫市場卻并不如意。“哪里可以批發到油畫?”許多慕名從外地來仙游進貨的商家總是摸不著門路。分散在各個村落的小作坊太“隱蔽”,成為仙游油畫產業發展的瓶頸。
此時,在義烏的從商經歷觸動了他的心弦。魏金椿表示:“在義烏,一條街上幾百家商家賣著同一類商品,而另一條街上則是幾百家商家賣另一種同類商品,平臺的集聚效應在義烏得到了最大化,分類銷售也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售賣訂單化。這就好比人們喜歡在網上買東西,圖的就是9個字,平臺大、商品多、種類全。”
“我們開始意識到,油畫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產業鏈,形成行業集聚效應。”因為親身體驗到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的集聚效應,魏金椿認為,仙游的油畫也應該通過集聚產生效應,打造油畫銷售平臺。仙游開始“筑巢引鳳”,搭建藝術與商業的對接平臺,引導油畫產業發展。
“集聚”成就仙游油畫品牌
集聚,讓美國硅谷成為了全球矚目的高科技園區,該地區的風險投資占到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集聚,讓浙江義烏名揚天下,完成了從不知名的小城市到小商品海洋的轉變。集聚的力量,也將讓仙游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仙游縣油畫行業協會的牽頭下,今年2月,10余家油畫企業入駐位于仙游鯉南的油畫城。在這個臨時過渡的油畫城,一家家店面親切相對,風情各異的畫作競相綻放,時不時都有客人來這里選購油畫。“入駐半年時間,銷售額已經達到去年一年的水平了。”一家小商鋪老板說,慕名而來的人很多,而且比較好找。據了解,目前已經入駐的十幾家店鋪銷售額都有大幅提升,臨時油畫城讓商家初嘗集聚的甜頭。
魏金椿介紹,作為藝術與市場相結合的產物,鯉南油畫城既是一個交易市場,又是一個藝術創作基地。畫師可以直接面對市場,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創作,改變了間接與市場發生關系的被動做法。“在這里,無論哪一個層次的畫師,都可以為自己的作品找到市場,可以直接將自己的藝術才華轉換為財富。”
不過,這一油畫城僅僅是用來過渡的。為了讓協會在仙游油畫業中起到更好的組織作用,協會的骨干共同成立了福建畫都投資有限公司,承擔起仙游國際油畫城項目。據悉,投資10多億元、總建筑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的仙游國際油畫城已開始動工,2014年將投入使用。油畫將成為繼古典家具后,仙游另一張名片。
消息一出,更多在外打拼的仙游油畫企業紛紛表示要回來發展。“目前已經有200家企業報名,50多家明確入駐。”魏金椿介紹。
根據初步規劃,油畫城以畫家SOHO工作室為主體。“屆時,分散在各地的油畫師將集中到這里。”在分布上,工業廠房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油畫制作車間、油畫裝配車間、油畫企業總部辦公樓。商業展廳總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這將是一個集創作、展示、流通于一體的交易平臺。而畫家SOHO工作室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為畫家提供一個“宜業宜居”的工作生活場所。目前,仙游國際油畫城已經開始全面招商。
除了油畫行業,油畫城今后還將吸引與油畫產業鏈相關的企業,比如畫框、顏料、畫布、創意設計、物流等企業入駐。“我們是想把這里打造為國內甚至全亞洲最大的油畫產業基地。”魏金椿說,為了這一產業能夠得以傳承,未來還希望辦一所油畫學院,培養油畫人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