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子林
雖然在今年秋拍中當代藝術品出現一些高價,但這種價格對當代藝術板塊的實際成交影響不會太大,關鍵的是起到提振當代藝術品市場信心的作用。
從藝術評論和當代藝術創作的角度而言,“F4”已經不是學術界討論的重點。從市場的角度來講,在過去近10年的時間裡,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已經過度透支,提前展現了未來可能的市場價格。之所以其作品還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主要在於中國有很多跟風的買家,他們對當代藝術知之甚少,難以做出獨立的藝術判斷。
然,個別天價并不能代表當代藝術的實際市場行情,只是體現個人或其經紀團隊希望得到的一種結果,這種價格體系也只是一種市場需求。
而對於內地成為市場主流的寫實油畫或者古典油畫來說,都不應該歸結於當代藝術。之所以這部分作品在中國市場上還得以形成主流,是中國審美教育滯后的結果,很多人的審美判斷標準還停留在形象上。一些收藏家還處於初級的個人化審美趣味的收藏,而與文化收藏、藝術收藏無關。
當代藝術的創作和市場的對接必定會有一段時期,最少要有5年至10年的時間周期,經過藝術沉淀、畫廊、展覽、研究系統以及市場淘汰和篩選后,得到市場真正認可,而不是創作之后直接進入市場。現在,很多當代藝術作品在市場上各個層面的篩選不夠。
從根源上講,當代藝術品市場若要建構合理的市場機制。首先,藝術家在創作時,不應該太過期待作品的市場價格;第二,在作品價格區間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存在巨大反差,具有市場運作能力的藝術家,作品價格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成為所謂的市場熱點,而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可能又賣不掉作品。如果在高位接盤,未來上升的空間必定不大。所以人們還是應該更多地關注中間價位的作品,比如在100萬元以內的作品,可能價格在50萬元左右,甚至價格更低的作品,這些才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因為他們的成長性更大,未來的市場潛力最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